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65
标签:
教学论文
张扬个性的法宝——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语文课堂一改昔日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每节记”的模式。变得灵活多样起来。课堂上主张学生自己去感知感悟文章内容,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师生讨论完成,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寻求答案。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平等、自由气氛,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学生们敢于敞开心扉,大胆寻问解答,这样以来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个性也在这自由的空间里得以张扬。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片曙光,也给学生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它既肯定了教师的导演地位,又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性,又养成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性,同时能力也会得以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运用这种方式,则可以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第一步,制定学习目标。不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课,我都要求学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如:学习《谈骨气》一课,学生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①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 ②理解文章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方法③辨别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④理解骨气的深刻含义⑤搜集、整理名言、警句及事例为文章补充论据。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同学们一改往日上课漫无目的,盲目跟着老师转的现象,他们在学习时因为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上课也感觉很轻松,很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家纳而逊说:“我一生的所有成功,都归功于总是提早15分钟。”纳而逊的经验告诉我们:时时走在前面,争取主动,做好课前准备。这个准备学生不仅仅是读读新课文,感知新内容,而是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用法等,明确在文中的作用;还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这样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查阅与课文有联系的资料、信息以便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文章,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会了知识的交叉运用能力。例如: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因为反动政客的报纸散布的悲观论调,迷惑人心,作者写本文进行批驳,既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摸黑的家伙当头一棒,又鼓舞了广大民众斗争的士气。这样以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被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所感动。
为了做好向课外拓展,我要求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搜集信息,综合交叉运用知识。如:《谈骨气》一文的拓展、延伸,我让学生翻阅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当代英雄、楷模故事等书,从而整理了屈原、陶渊明、谭嗣同、朱自清、刘胡兰、李大钊、钱学森、孙天帅等资料,作为文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提高了学生交叉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灰姑娘的时钟》一文写作方法的启示,从《滥竽充数》提炼观点分析讨论,因为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结果大家在课堂上以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泯王为讨论焦点,自觉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赞扬南郭先生急流勇退让贤的做法、赞扬南郭先生善于抓“机遇”的胆识、赞扬南郭先生爱思考善于动脑,赞扬齐宣王具有仁慈之心,赞扬齐泯王锐意改革;批评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批评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批评齐宣王作为领导没有慧眼、批评齐宣王不能合理使用人才、批评乐师不帮助南郭先生学好琴、批评乐师没有尽职尽责欺骗国王、批评齐泯王没有同情之心等角度分析、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对生活认真思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最后,在课堂上认真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首先要求学生与同桌、邻桌组成合作小组,在学习中针对自己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热烈讨论、畅所欲言,懂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都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权利,他们无所顾忌、大胆探索;教师只做好引导,把和文本对话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还可以成立互助组,采用“兵教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斗志。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在课堂实践中,我深得体会,要收到理想的效果,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敢于怀疑,勇于提问。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提倡我们怀疑,“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俗语也鼓励我们发问,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已占据了语文课堂,因而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敢于发问,敢于向课本提问,敢于向权威质疑。如:在学《发问的精神》时学生曾提出:文中用“古今中外”来过渡可举例时却只有“古外中”,没有“今”这一点符合议论文严密性吗?这样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议论文论据正确选择的理解,学习情绪高涨。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谁能说这不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第二、要在求实的基础上敢于追问、探究研讨,提倡“标新立异”。发现问题就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敢于穷追不舍,追根求源,不见水落石出不罢休。例如《木兰诗》一文,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有同学问:“中国妇女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我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一节课师生在激情中完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灰姑娘的时钟》一文中发现了疑点:灰姑娘究竟是如何知道时间的?针对这一问题大家讨论后有学生拿出《时钟构造的世界》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老师协助解决的。总之,应该针对不同看法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以来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智慧。
展开全文阅读
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倡“标新立异”,注意发现敢想、会想的学生或事例,及时给予肯定,如学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学生提出比较曹刿、邹忌、诸葛亮三个人进谏异同的问题。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对能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我常常给予表扬。同时,结合学生实际经常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思维方法,以开阔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有利于学生思维产生“开窍反应”。我经常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乃至于激烈地辩论,往往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大家都围绕“人才是怎样造就的”展开讨论;结合《观沧海》、《出师表》提出“我看曹操”的话题展开讨论。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了,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更要开拓思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桥铺路”。
第三、要辨别、分析、认真选择。在追问、探究中同学们找到的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还有一些答案中对错均有。这就需要教师作好指导,引导学生辨别、分析、核对、验证。要想下定论,需有科学依据,这需要查阅资料,认真核对、筛选。如对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常解如《唐诗鉴赏词典》的赏析;也有(如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的别解;还有刘金《<枫桥夜泊>新解质疑》的妄解、曲解,这就需要“怀疑——思索—— 辨别”用这种辩伪去妄的态度去探索其正确的答案。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录片断:
学生甲: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师:对!她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约”和“的确”的矛盾的。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够解答的。
学生乙:“大约”是修饰“孔乙已的确死了”这一句,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说它们并不矛盾。
学生甲:既然孔乙已的确死了,为什么还要用“大约”来修饰呢?
学生乙: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一句,都觉得是通顺的。(学生笑)
学生甲: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也懂这些道理,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写呢?(学生大笑)
学生丙: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已已经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着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已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很穷,所以他死了就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了,只能用“大约”表示强调。
像这样的质疑、讨论、交流、辨别,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
第四、要克服焦躁情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刚开始进行时,速度比较慢,有些教师和学生会有焦躁情绪,甚至想放弃。凡事都讲究循序渐进,学生一旦熟练了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了学习方
法与技巧,加强了能力的培养,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快。因此大家一定要战胜焦躁情绪,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只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拥有“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的信心和勇气,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一旦你的学生拥有了这个法宝,他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他的个性也一定能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张扬。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科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
崔文晓
标签:
教学论文
张扬个性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说课稿) (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