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8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现象。

2、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来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解题  

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jù)去吾  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2、理清思路,概括段意: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

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五、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补充】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 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展开余文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六、作业

1、识记文言基础知识。2、找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作出点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文言基础知识。

二、探究文本,诵读、赏析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附:《祭十二郎文》艺术特色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张晓东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祭十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怎样学好语文 (教师随笔)
下一篇:《伶官传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