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26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参考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研读发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中外写秋之作,或诵或悲,或扬或抑,可谓不胜枚举。秋之于人有一种特别的的情缘,郁达夫也秋情大发,写了一篇《故都的秋》,文章清新宁秀、质朴真挚。表现作者一种独特的悲凉心境,堪称咏秋之佳作。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感受郁达夫内心独特的世界。
板书:故都的秋
(二)文章学习
1、上一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在这一段当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饱尝
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3、一连用了三个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又有怎样的意味呢?
参考:写出作者排除万难,不远千里,辗转奔波,不顾危险,就为看一眼故都的秋,体现作者对秋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作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江南的秋
(2)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参考: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
(3)能够强烈表达作者对江南的秋的不满足的是哪个句子?
参考: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江南的秋呢?有什么目的?
参考: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5、本段写的是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参考:第13自然段
(1) 这段当中最明显的对比句子是哪一个?有何妙处?
参考: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B、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
C、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
D、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
(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轻佻、个小;骆驼一步一个脚印,沉稳厚重,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6、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深深地情感,那么那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参考: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请学生齐读一遍)
作者原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7、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有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
第二课时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别情感,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又是通过那些劲舞的描写来表达的的?让我们随作者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请同学们看到描绘秋天的3——11自然段。
1、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写到哪些景物?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景物:秋院、楸树、秋蝉、秋雨、秋果
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
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① 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
② 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
③ 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
④ 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⑤ 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秋情: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②“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拉巴似的牵牛花”,
细数、静对——闲适,独享秋味,亦显一种惆怅哀伤之感,悲凉之情。
③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时——“细腻、清闲、落寞”——悲凉心境
④都市闲人的话语“唉,天可真凉了——”——一个“凉”字,不仅说的是秋雨的凉,秋天的凉,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悲凉呢?
展开全文阅读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凉的心境呢?
作者背景介绍: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参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是“9.18”事变之后,北平也将遭到日寇的践踏,在这样的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这样的思想和心情来看北平的。就像一件传家之物的瑰宝,即将要面临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却无力挽回。这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这样“清、静、悲凉”的秋。他表现的是一种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是他人生几十年经历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悲”,所以我们说,他所说的“秋味”实际上就是什么啊?“生命之味”。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参考:
(1)抑郁善感的个人品性的反映。作者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并又富有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人。内心极其纤细的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托于景中,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
(2)黑暗社会环境的折射。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对国家对前途的担忧,是时代的感伤悲凉。
(3)生活经历。在这样的年代,作者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声愁苦哀痛。所以,看到之景融入了心中的悲凉。这不仅是对故都的秋的悲凉之情,更是体现了人生的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些散文的鉴赏,尤其是在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的时候,可以从哪方面来鉴赏呢?
参考:作者性情、作者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3、不仅郁达夫喜欢故都的秋,还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也对秋有感触。文章只剩下最后一段带我们去欣赏了,那就是第12自然段。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主要些什么?文中那一句写出秋感之广泛?
参考:这一段主要是一轮秋天,表现秋感处处有。
表示秋感之广的句子: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赶出来。
秋感处处有,范围广,人数多,不分国别、阶级。但是秋味,尤其是中国的秋味只有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感受到十足。所以本质上还是对故都的秋的更深层次的赞扬、热爱、向往。
4、品秋
请同学们起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六、板书
思秋(1—2):饱尝、对比 表达
热爱
秋色 清 情 眷恋
绘秋(3—11)秋声 静 景 故都
秋情 悲凉 交融 的秋
体现
忧郁
孤独
的
议秋(12) 情怀
恋秋(13—14):对比、折寿
陈媛媛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故都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下一篇:
《纳谏与止谤》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二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