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97  
标签:教学论文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为例
 诗歌,不好教,也不好学,尤其是现代诗。有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抓住了诗歌的根本,找到了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而以我的教学经验,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应该放在“意象”上。

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言志往往不那么直露,而是借景以抒情,托物以言志。这里所说的景物,就是客观的“象”;所抒的情,所言的志,就是主观的“意”。“意”与“象”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又可以迁移、组合,提示言外之意。它即是现实物象的再现,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正是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组独特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而我们读诗,也只有在玩味、把握意象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换言之,抓住了意象,也就等于抓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时,正是把这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从分析意象入手而完成了现代诗歌(课本部分)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基本掌握了现代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读方法。

《泌园春•长沙》词,意象明快、浅晰,很容易理解,但高一新生大多同学第一次接触“意象”这个词,所以在讲课之前,先利用初中所学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寻找《长沙》词中的意象,并分析该词中所写意象的共同特点。《长沙》词中尽染的层林、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游于浅底的鱼都充满了奋发向上、争享自由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明丽绚烂、生气勃勃的秋景图。正是这“竟自由”的大自然引起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深沉思考,有力支撑了本词主题的表达。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对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采桑子•重阳》的切入点放在将其词中的意象与《泌园春•长沙》的比较上。《长沙》是以一组具有同一格调的意象去烘托渲染一种气氛,以引出诗歌主题。《重阳》以“黄花”作为中心意象,将各种意象构成一个逻辑链:“人生易老”只要“天难老”,就会有“岁岁重阳”,“岁岁重阳”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今又重阳”,只要有重阳,就一定会有分外香的“战地黄花”。意象之间互为因由,互相印证,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不会为“人生易老”而伤感的情怀及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下阙也是如此,正因为有“秋风劲”,才会有“万里霜”,而万里霜天,无限风光,比春天又更加美好。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革命道理及对人生的感悟,正是通过意象间逻辑关系的揭示来表达出来的。

《再别康桥》也写了多个意象,但在意象的处理上,与前两首词不同。诗人将每一个意象都加以扩展,迁移,构成一个个灵动的画面,组合成一种梦幻般宁谧的意境,在一种寂静的氛围中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眷恋。这首诗的着重点在于学习意象的扩展与组合。扩展是对意象的描述、展开,组合是多种意象的合并。再者,诗人将“金柳”比作“新娘”,这是一种意象的迁移,在意象迁移中有方向性,向美的方向迁移,形式以美喻美的结构,表达的是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与眷恋,反之,则表达一种憎恶与愤恨。

《死水》可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阅读。《再别康桥》是运用多个意象表达同一种情绪,《死水》则是用不同的比喻来描绘同一个意象。前者是以美喻美,表达的是爱的深沉;后者是以美喻丑,表达的是恶的极致。再者,《死水》给人的启示并不在“死水”这一意象本身,而在于这一意象所暗示的意义,这也是一种迁移。结合时代背景,很容易判断出诗人将“死水”迁移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潭粘滞、肮脏、霉烂的死水正是当时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这样,具体的“意象”也就有个特殊的意义。其实,这也是想告诉学生,象征也是意象的一种特殊形象,它是发生了迁移的意象。

《致橡树》在意象的处理上采用了另一种形式。围绕中心意象“橡树”,诗人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些意象与“橡树”一一加以组合并给予了坚决干脆的否定,从而否定了不正确爱情观、人际观,自然引出了“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站在一起的“木棉”。诗歌通过揭示意象间的不同关系,映射人生社会,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独立和平等。

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安排上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一个单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整体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确定后再将教学内容分解到每一课中。我教诗歌单元由意象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感悟、理解,对意象的组合、扩展、迁移的把握,带动对诗歌创作手法与技巧的理解把握,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

 

禹益

标签:教学论文 意象——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 (苏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高考语文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