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2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重点

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

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       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美的画面总是叫人怦然心动,而美的文章更是叫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二 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1提问: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感情思路是怎样的呢?

2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 课文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一两个学生朗读第1段和第4段;

2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评价;

3老师补充、归纳:朗读时除了要字正腔圆,不能结结巴巴外,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要想读得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来充分展现他的感情基调: 不静     暂时的宁静     再次的不静

不宁静部分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显得缓慢,而宁静部分则应读得比较轻快,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语调、语速,要有抑扬顿挫感。

4老师范读第一段、第四段,并讲解相关注意点,然后再抽几个学生朗读,来巩固朗读效果。

三 老师小结 :对教学要点进行小结 (2分钟)

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四、五、六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一 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二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三 自主、合作、探究               

  A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尝试让其他学生自己解决,若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本人给予解答,老师认为需要加以补充的再介入。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如下:(屏幕投影)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为什么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2第三段中,作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4第七段中,“采莲人不用说很多”是否有歧义?

5第五段开头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认为描写月光用泻字好像不太好,改为照字才比较好,老师、同学们,你们赞同我的意见吗? 

6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7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我不明白作者在写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我认为用歌声比喻清香不太合适,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理由? 

10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

11作者在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在最后几段却写起了《采莲赋》、《西洲曲》?这几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B 对于前面9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给出恰当的解释,而对于后面三个问题,因为有些问题比较难,而且是课文的关键之处,所以由老师补充归纳:(5分钟)

1让学生找出清香与歌声两者相似之处;

2介绍通感的概念,以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投影)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法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

3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视觉转为听觉)


展开全文阅读
4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似的例句,并进行欣赏。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 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创造性阅读。

5提问:《采莲赋》、《西洲曲》里所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当时作者心情是怎样的?

(3)引导、归纳: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乐景写哀情,来反衬作者当时心情的沉重、郁闷。

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1  教师引导:(屏幕投影)作者心情郁闷才想到去荷塘散步,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荷塘,去别的地方可以吗?为什么? 

(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明白到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景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象——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又如我们熟悉的莲花代表着“出于淤泥而不染”,菊花、梅花象征高洁,芭蕉代表着伤感等。

(2)借景或借物抒情:作家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荷塘、月色二者共同点是什么?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  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4  老师总结: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于淤泥而不染!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四 教师小结 (2分钟)

五 布置作业:根据文章第4、5、6段,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张五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1年高考备考专题复习“时文短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高中语文作文批改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