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87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文章第四段的赏析,构造出荷塘月色风景的画面。
2.通过重点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课堂导入,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学生反复品读第四段文字,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散文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赏析文章第四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揣摩重点词句,了解这些文字的意境和情感,感悟情景合一的妙处。
3.对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之美。
三、 媒体使用
通过PPT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品读文章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置身那溶溶月色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作者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朱自清其他作品欣赏:《匆匆》中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春》中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精讲教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可以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位于散文首尾,形散神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在这样"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作者朱自清帐这篇散文写得非常传神,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精彩,写出了塘上月光的动人,最后又把荷塘四周写得连我们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欣赏那精彩的月下荷塘一段:
赏析揣摩
师读生思:大家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构想一幅月下荷塘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配乐朗诵)
问:大家觉得美不美?又美在哪里呢?
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这一段是景物描写,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将它写美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又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写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起波痕,是菏波),最后写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有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静态,叶子像“舞女的裙”(芭蕾舞女演员裙子旋转起来的样子?)写出了叶子高而大,舒展。并且写叶子,运用了三个叠词(田田、亭亭、层层)。花“袅娜”“羞涩”
像人一样的娇美,写出了形态美,像“明珠”“星星”“美人”,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缕缕”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突出隐约、细微、不易察觉的感觉,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而且“像闪电一般”形容很快,最后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形容在视觉形象上颜色很深。最后写“脉脉的流水”,体现了一丝丝的深情。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分出静、动态美)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这段文字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向远处传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优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重点修辞
这段文字之所以美,也源于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方法,其中一种修辞,是我们高中以来认识的一种新的修辞。你看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诗“见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么描绘呢?用“香喷喷”行不行?用“很香”好不好?那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零星、点缀(花少),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是无色无形,难以捕捉的。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上的互通在修辞学上叫做通感。(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实例:这姑娘说话声音真甜!
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本段的其他修辞方法: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 喻体:裙 相似点:舒展
链接高考:散文阅读题、作文。
五、 教学小结
我们把这篇散文对月下荷塘的经典描写做了赏析和串讲,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所讲的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这段文字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画面清晰的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仅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也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忘情于这迷人的月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是淡淡的,短暂的(联系文眼,后文深入研究)。
在语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语言大师。首先用字遣词准确,给人以细腻美。其次,比喻新颖奇特,尤其是通感的运用,给人以形象美。最后,叠词柔婉舒徐,给人以韵律美。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
升华拓展:朱自清描写的荷花荷塘是美的,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也赋予了荷花很多的灵性:描写荷花色彩形象的有“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句大家最熟悉,是描写荷花品格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都是作者饱含深情地流露。
清华大学的荷花池,因为有一位散文家写过一篇关于它的文章,使看过文章的人都忍不住跑去实地看,可有些人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在他们眼中的荷花池不过是一汪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为什们会存在这样巨大的反差呢?这还要与作者那时那地那景心里的那种“颇不宁静”有关!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注重的是文章的赏析和揣摩。
为了方便大家对文段总体有一个感官上的印象,我改编了一首《天净沙秋思》:
孤人老树蝉蛙
曲径荷塘人家
愁道月光瘦人
夕阳已下
断肠人在清华
六、 布置作业
一代学人王国维曾讲“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时值冬季,雪一下,外面就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加以自己的情感色彩,来写一段情景交融的关于“冬”的小散文。
七、 板书设计
荷叶 田田
亭亭
层层
荷花 袅娜 羞涩
素淡、朦胧、优美 明珠 星星 美人
荷香 缕缕 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王树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