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514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  

      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  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  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  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 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文学常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等等。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虬枝    纵横决荡    秀颀    傲然挺立    恹恹欲睡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 考: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展开全文阅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总的外部形态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怎样来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的?  

      (3)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特征

      (2)分别从干、枝、  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绝无旁枝;

      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紧靠拢,不旁逸斜出;

      写叶,突出了它的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的;

      写皮,点明它光滑,银色的晕圈,微微地泛出淡青色。

      (3)文章中用“倔 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 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 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 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  

      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  

      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  

      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 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 抗日军民的形象在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的写作线索。  

      明确: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  

      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的  

      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  

      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邹爱洪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白杨礼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喂——出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