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7189
标签:
教学案例
九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案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荔城中学 罗国行
课题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科 目 语文 年级 九年级(初三)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文写于1934年9月,距今70多年了,学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有困难,加之学生的知识面和阅历都不广,因此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才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精髓。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 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读语言及研讨论证方法,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深刻内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品读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即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间接反驳)。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积累本文优美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资源 (1)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2) 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小黑板展示笑话,引发思考。
2、引入课题:这个笑话,孩子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之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本文就是一篇驳论文。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教学活动2
(二) 展示学习目标: [小黑板]
1、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本文生字词;
2把握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3
(三)检查预习[小黑板]
1、鲁迅简介
2、背景介紹。
3、生字、生词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其础上,(小黑板展示)。
脂(zhī)粉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渺(miǎo)茫
脊(jǐ)梁 诓(kuāng)骗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教学活动4
(四)朗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文章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再次朗读课文,加深文章内容理解。
(五)研读与赏析。
1.反复阅读一二两段话,其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明确:谬论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就3至5节来看,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想一想,本文反驳对方的什么?【选择:论点,论据,论证】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是什么?
3..学生朗读6~8节并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论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并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今天,有有确信,不自私;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
4.朗读第9段,回答:文章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5.堂上练习。小黑板出示。
教学活动5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波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2.作业:“课堂点睛”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展开全文阅读
树 论据 不久:只希望“国联”
靶 ——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子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驳斥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驳斥 古 拼命硬干的人
为名请命的人
论据 舍身求法的人 脊梁
今 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罗国行
标签:
教学案例
九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案例
中国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陌上桑》导学案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给学生一方“自我研读”的海域 ——兼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减负增效 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