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84
标签:
教学论文
积累、感悟、创新——我的写作教学三部曲(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向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我感觉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寻芳”“拾贝”的惬意!
我把具体做法归纳为——“积累、感悟、创新”。
一、积累——在积累中孕育。
每次教高一新生,我都发现这么一个问题:这些读了三年初中语文的学生写的作文,语言干巴乏味,内容苍白无力,要想从中找出两篇生动形象、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竟是那么难上加难!原因何在?迫于升学的压力,初中语文教学是偏重于应试的,作文教学也偏重于训练学生考试时能得高分的“八股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许多学生语言的基本功差,话说不清,句子写不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错别字过多……如果要上升到文化底蕴、精神底子的层面,那就更让人摇头了。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惟有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没有单纯地加大学生的作文训练量,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几乎没叫学生写什么作文,而是指导学生进行积累。积累的途径很多,有朗读、有背诵、有做读书笔记等等,这都是积累的好方法。朗读、背诵主要适用于课内,且有老师当面指导;做读书笔记则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干,而记什么,怎么记,记多少,这些问题学生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督促、检查。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内容。何谓“自己需要”?我给学生指出:一是你不懂的,不理解的;二是你虽懂却是浅尝,不能自如运用的。符合这两点的内容就是你“自己需要”的。摘录哪些内容呢?我对学生说,摘录的内容包括:1、词汇。2、优美语句。3、成语典故及名人事例。我告诉学生,除了这些之外,只要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摘录。
对于摘录的量,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应达到500字,而且应当注明出处、作者。每星期一我把笔记本收起来查一查,看看他们笔记的质量和数量。学生们在我的指导、督促、检查之下,做得都非常认真。我相信,学生摘录整理词语、诗句、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品味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贮存的过程;我更相信,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孕育时期——漫天风雪中孕育了梅的绽放,紧密的封闭里孕育了蝶的展翅,做读书笔记的积累中孕育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感悟——在感悟中萌芽。
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的语言材料,就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吗?未必。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是静态的罗列、堆积,那它对于作文能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书》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趣盎然,感情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这里的“体验”,就是感悟,而且法朗士认为阅读作品需要用“心灵”去感悟。
那什么是感悟?我认为,“感”即感受,“悟”即领悟,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阅读材料,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触、领悟。怎样才算有所感悟?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就是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激发情感;用脑思考,产生认识。感悟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随着感悟的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情感、认识不断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怀的冲动、表达的欲望推动着学生写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
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悟文本,二是悟生活。
悟文本就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避思考”。心领神会了,豁然开朗了,引起共鸣了,高兴了,愤怒了,悲伤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做的读书笔记进行反刍,反复去读、品、思,若有思维的火花产生,则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文本,也要边读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的灵感。记录灵感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圈点,可勾画,可批注,可点评,也可写心得。一般说来,学生开始只能做一些圈点批注,因为他们的感悟还比较浅薄,还是零零碎碎的,老师这时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渐进,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
只悟文本还是不够的,还得悟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的作文教学自然也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悟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指导学生记日记,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学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然后用笔记录。我对日记、随笔的要求只有一条:说真话。至于内容和形式,一切随意,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学生的点评、心得、随笔等,我都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主要看他们做了多少。日记涉及个人隐私,愿意给我看我欢迎,不愿意我不勉强。另外,学生每周交一次自由练笔本(完全自由抒写),我就常在这上面读到学生对生活、对文本的感悟。读着学生的感悟,我就知道:毋须我做写作理论的灌输,毋须我做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在蓬蓬勃勃地萌发了。
展开全文阅读
三、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作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何谓创新?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对作文来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善于在文章中创造出鲜活的新形象是创新;敢于质疑批判,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及独立的审美判断是创新;能运用发散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也是创新!
作文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发展写作能力,这是并行不悖而且应当是相得益彰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突破”——观念突破,题材突破,表达方式突破。
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不断进步,观念相应更新,这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我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不要“尽信师”,不要“尽信权威”,在作文中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或对传统的观念提出异议,此之谓“观念突破”。譬如学了《孔乙己》,就有学生写《我看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小作者在文中挑战教材教参,指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不光有封建科举制度的原因,更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诸如此类的还有《当真“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我对当前教育说“不满”》《作文一定要讲篇章结构吗?》《早恋都有害?》《对一句格言的异议》等等,这些文章旗帜鲜明地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推陈出新,蕴含着小作者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创造。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题材实际相当有限。看看我们给他们的作文题目就知道了,什么“我的老师”、“我的爸爸”、“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事”等等,从小学一直写到中学,甚至有的一年之中要写两三回。写作的内容局限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狭窄的范围,呆板而少得可怜的题材,把那枯燥乏味的生活反复抒写,久而久之,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年级越升越高,作文越来越糟,有何兴趣可言?有何创新可言?我提倡“题材突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写作的题材领域。我告诉学生,凡是你感受最深的,最想说而且有话要说的,不管是哪方面,都可以写进作文。正是由于少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起作文来反而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他们的作文也才异彩纷呈,显示出一片蓬勃的生机。有袒露中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如《我想交个男朋友》《第一次收到“情书”》;有写中学生交友的,如《朋友是一杯茶》《友情悲歌》;有充分发挥想象的,如《“广寒宫”的打工者》《孔乙己之死》;还有以鬼为题材的,如《零点尖叫》《神秘夜行人》……从文章体裁看,有议论时弊的,有创作小说的,有写景抒情的,等等。
我们在评阅学生考试作文时常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班几十个人,一个年级几百个人,写出来的作文却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他们的语言表达、结构安排、题材性质,竟是那样的相似,雷同的倾向如此明显让人咋舌。为了让学生写出带有自身特色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带领学生努力实现第三个突破——“表达方式”的突破。我告诉学生,语言表达是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凡是能有效地表现中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此,我鼓励学生作文时要努力尝试运用新颖别致的、别具一格的、富有创意的、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达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我教作文,也曾经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写中间内容,也曾经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安排篇章结构,也曾经教学生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如何写议论文……一次又一次向学生讲授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套数,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见长,我怀疑了,反思了,摸索了。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才意识到:文章不是写作理论的附庸,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光靠传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于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创新,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积累中孕育,在感悟中萌芽,在创新中发展,让作文教学反璞归真。尽管道路曲折,尽管步履蹒跚,我却走得喜滋滋,乐颠颠!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需“上下求索”,还需“苦苦追寻”。学海无涯,教海无边,乘风破浪,永远扬帆!
注:该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9期上。
毛红宇
标签:
教学论文
积累、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外圆内方----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教师随笔(苏教版高二)
下一篇:
书卷飘香伴师行 ——漫话教师读书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