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4066
标签:
备课资料
《黄鹂》习题
学习重点:1、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文中哲理
2、借鉴本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预习提示:结合注释,熟读课文,充分体味其语言之美、结构之妙
第一课时
一、 基础知识
1、 注音:
勾当 ( )( ) 筑窠( ) 谛听( ) 靛( )
2、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洗礼:
闲情逸致:
淋漓尽致:
极至:
谛听:
3、 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2)“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出自南朝 的作品《 》,
前两句是“ ”。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文学术语是 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
二、 研析课文
1、 作者文中写到看见黄鹂共有几次?每次的情况是否相同,各是怎样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 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对黄鹂的感情和认识前后是否是一致的,有怎样的变化?
3、 思考: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学法指导:把作者对黄鹂的主观感情与对黄鹂的客观描述结合起来,把前后四次的描述和认识贯通起来作连贯思索)
4、 比较几次所见黄鹂,作者悟出的哲理是什么?简要概括。
5、 理解黄鹂的象征意义。
6、 读课文第51页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黄鹂,又为何用不短的篇幅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最后五段,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精彩的语言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选择句式上)
1、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试找出对应语句。
2、 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3、 思考:这部分在修辞方法和句式上的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4、 讨论理解:“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 阅读迁移训练
《杜鹃》——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种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什么?
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3、简要叙述本文的构思特点。
标签:
备课资料
黄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习题
下一篇: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