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42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节
一、导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袅袅() 陆厥() 橘()徕()
柳恽() 沈佺()期 寒砧()
庾()信 涔()阳 万应锭()
门栓() 窸()窣() 冉冉()
2、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
三、目标完成,整体感知:
1、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这一意
象,有用 “叶”的,而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两者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文章结构的梳理: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指出“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说明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 7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研析文章第一部分:
1、第一段作者列举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特有的现象:诗歌中有用“树”这个意象的,也有用叶”的,可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这是不是诗人们考虑到文字的洗练问题?为什么?
如果古代诗歌中只有“树”或“叶”这样的意象,而没有“树叶”这一意,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那是诗人是为了文字的洗练。但是诗歌中有“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显然这不是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缘故。
3、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那么诗歌之中我们能不能将同一概念的词语相互替换?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词语,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所以诗歌之中概念相同的词语是不能相互替换。
第二节
一、分析第二、三部分:
上节课讲到,诗歌之中概念相同的词语是不能相互替换,因为概念相同的词语,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后,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我们进一步体会这一点:
1、从概念上讲,“木”“木叶”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树”“树叶”。也就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两者之间本无区别。
2、既然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无区别,为什么我们却经常称“树”“树叶”,而我们现在很少有称“木”
展开全文阅读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
3、那么“树”与“木”,“树叶”与“木叶”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我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加以分析:
树: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A、思考:上面的诗句中“树”有怎样的特点?
枝繁叶茂,青翠葱茏。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B、思考:上面的诗句,“木”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树叶落光了,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
小结:由此可见,“木” 在我们的脑海中有“落叶”这一形象,而“树”
却没有。这就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C、思考:上面的诗句,“叶”有怎样的特点?
枝繁叶茂,青翠葱茏。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D、思考:上面的诗句,“木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E、“叶”与“木叶”形象上的不同,关键在一个“木”字上,更说明了什么?
“木”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F、思考:上面的诗句,“落木”与“木叶”相比,在形象方面有何不同?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种潜在的形象
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此“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木”暗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落叶”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 “黄叶”分别是怎样的叶子?
“木”暗示的是黄色、干燥的叶子。这也是“木叶”的第二艺术特征。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是饱含水份的繁密的叶子。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是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的叶子。
6、 分析“木”为什么有这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等,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二、拓展提高: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只要一提到“木” 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而它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柳树:“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鹃:因为有望帝啼鹃的传说,所以杜鹃的言外之意离不开“冤”“怨”“思乡”“恨”意味。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梅花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斌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说木叶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情节的摇摆与细节的推力 ——《清兵卫与葫芦》的解读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下一篇:
《劝学》翻译(职业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集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