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575  
标签:教师随笔
新课改与语文双基
我楚狂人

      我读书时语文老师强调“双基”,我初教语文时领导也对我强调“双基”;“双基”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简单说就是“语逻修”和“读写听说”之类。但是,很奇怪的是这次新课改以来,同行们往往讳言“双基”,似乎一说“双基”就是“传统”,就是守旧,至少也是不那么时髦了。与此相匹配的是讳言“训练”,似乎一谈训练就是违背了“生本”,就是教师中心论了。事实真的这样吗?

      语文教学的“双基”是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伴生物。必须承认,“五四”运动推广白话和白话文是十分成功的,现在的华人世界,不管是大陆,还是港台,还是海外华人世界,都使用白话交流,而不再是“之乎者也”了。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门槛就此降低,大众文化得以普及,“五四”先驱功不可没,其中就包括了早期为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做出努力的前辈,如黎锦熙,如吕叔湘,如叶圣陶。而他们为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做出的一大贡献就是发现并推广了语文教学的“双基”,从而保证了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而不是另外的非驴非马的东西。

      我们的语文“双基”确实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我们的语法基本上就是拼音文字,主要是英语语法的翻版,只是部分内容根据汉语特点有所变化,如补语(不展开说了);我们的逻辑学基本上就是照搬国外的形式逻辑;修辞则自己的东西比较多些。我们的语言学实验手段也基本上照搬国外的现成手段,如音标就用国际音标。这是说的基础知识。至于基本技能“读写听说”,“读听说”三项基本沿袭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写”之一端一直没有什么好办法,近年似乎有点突破,也不显著。在漫长的语文教学进程中,叶圣陶的“工具论”还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这是与“双基”配套的。

      新课改对“双基”的刻意淡化,源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虽然“新课标”给了一个兼容的定义,事实上执行时“人文性”占了上风;以苏教版教材为代表的新编教材刻意以人文精神为线索编排单元和板块,就是刻意淡化“双基”。于是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问题都出现了,如学生分不清文体,学生对词性没有感觉,学生分不清补语与英语的宾语补足语的区别,学生搞不清基本的修辞格……这些,在过去的学生身上不可思议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则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实“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争论。首先“工具论者”从来没有否认,也不可能否认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语文天生就是人文的,不用谁去摇旗呐喊。这个问题我说了多次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问题是工具性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工具性就不是语文了。“双基”就是保证语文工具性的必然途径,淡化“双基”就是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我的老友王家伦教授一直感叹现在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实际上根子就在淡化“双基”;淡化“双基”必然不像语文课,而像表演,像游戏,像娱乐活动,可以像一切不是语文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吗?
标签:教师随笔 新课改与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民国军阀爆笑语录
下一篇:不读诗的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