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60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影响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
 当今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家庭不和、长辈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意志、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成为心理问题学生。另外,健康的心理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又一新课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呢?我想,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要使心理教育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相应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一)教师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可以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1.观察的敏锐性

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应体现在教师应深入解读课文,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找到心理教育渗透的突破口。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细心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把控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达到师生思想、情感、认识的共鸣境界。

2.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本人,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最佳揉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并且借此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潜力,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发现和挖掘而已。不要抱怨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宝石。

3.想象的丰富性

想象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象,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见诸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那么如何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要多读书、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多总结,给自己的思想不断注入新鲜的养料,激发自身的活力,使自己经常保持思维的兴奋状态。

(二)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我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情感。简言之,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等,这些内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喜、怒、哀、乐,除了文本自身的感化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语文教师的操控,我主张语文教师要善于“煽情”,情感不丰富的教师不适合作语文教师。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体验打动学生,所以在做到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时,语文教师必须达成以上的共识。

语文教师随时要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其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也就是要用一份童心去引领他们,而不是把成人的思想给他们强加灌输。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宣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真诚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知道,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且现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授式的方法上,教师主要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所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心理教育很好的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并逐步加以改革与完善。这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设置对两者的良好渗透造成的阻碍甚至破坏的消极影响就会慢慢消除。

四、心理相容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同样,来自教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能成为促使他们奋发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在课堂里,师生能做到心理相容,就有了较好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始终如一地具有热爱之情,关心之意,学生就会带着“教师总是在关心我”的想法来接受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甚至他们也不会计较教师在帮助教育自己时的失当的言行,他们就会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南京师大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学习兴趣、成绩的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是: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还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不喜欢一个教师就没兴趣听他的课。正是《学记》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不相信老师了,他还会相信老师上的课吗?可见,师生的“心理相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何等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接合点,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诚然,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兴趣爱好、各种技能等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适时的教堂心理辅导。以上所说,语文教师应当首当其冲,因为语文学科教育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旗帜,相应的,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旗手。

因此,如果语文教师能将心理教育恰切地运用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针对一些问题学生有的放矢,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祁福鸿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影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感情,语文教学的利刃 教师随笔(语文版)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充电” (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