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490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指导:怎样使高考作文上档次3
 三、发展等级方面方面总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发展等级有具体要求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考生要正确对待发展等级分.

首先是积极追求.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是追求,应试作文尤其如此。对于发展等级,每名考生,不论原来水平高低,都应该追求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不应放弃。然后是有所侧重.发展等级的四个方面的要求都能达到,固然很好,但就多数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从某一、二个方面去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评分的角度来说,即使给10分的作文,也不是四个方面都特别好的。

(一)、先谈立意深刻

1、立意深刻的具体要求.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 中有 “深刻”一栏, 要求考生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我们不论写什么文章,在下笔之前,总要先考虑写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古人称之为“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意”立得如何,可以直接影响文章的格调与品位。

  清代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作者见解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文章的聚光点。

提炼主题,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正确、鲜明、集中、深刻透彻。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这四项基本原则,又可分为两个等级:前三项原则属于“基础等级”。第四项原则,是对文章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属于“发展分“.立意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

2、怎样做到立意深刻

第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这种深刻不是靠引用一两句话或“灵机一动”所能奏效的。譬如2003年全国卷有一名考生写了一篇《拨开感情的迷雾》的思辨说理的文字。该文在反思感情和认知的关系时,在社会、历史、人生的大背景下,“将人的目光投向更深处”,进行了反复的追问和求索,并且时时观照现实,最后得出结论。“让我们跳出心灵的依托和贪欢,用灵魂和良知去判断。每一次打破感情的樊笼,必将带给我们一片绿树一片春天,每一次对感情的反抗,必将给我们带来一股甘泉一丝甘甜。”这个看法是比较深刻的。

第二、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果索因法,是作文立意式分析论证的常用方法。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的。分析它,发现它,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

第三、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是指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而有所顿悟。写议论文,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易被人们忽视的“边角”问题,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充满对社会进步的真诚关注,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写记叙文,取材鲜活,小中见大,微中寓著,充满情感,从而催人感奋,使人联想,在关注周围人事上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二)、再谈材料丰富

1、内容丰富的具体要求

丰富,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它比“内容充实”的要求更高一层。它对文章内容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文字中提供更精要的东西。

2、怎样做到内容丰富

第一、材料丰富.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指文章的人、事、情、理,丰盈饱满,具有多向多

层面的特点。具体说来,写议论文能旁征博引,揭示诸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论辩力。写记叙文,故事复杂、情节曲折,画面纷呈,线索分明。写人能主次映衬,叙事能跌宕起伏。但不要认为材料丰富,就是罗列事实。材料贵在精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目标可视为丰富。

    第二、形象饱满

形象,就是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包括人物以及为塑造人物而写的景物等。记叙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可称为形象丰满。朱自清《景影》里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个丰满的形象。不要把丰满误解为“写的多”,主要是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意境深远

意境,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情感等。这里所说的意境深远,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有情景;②有形象;③有活动,又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情态的作品,就有意境。作文时,营造好“情景”,塑造好“形象”,展示发人物的“活动”,使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三)文章有文采

1、有文采的具要求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2、怎样做到有文采

第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表达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等等。

第三、文句有意蕴

文句凝炼、含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有意蕴;“夜正长,路也正长……”这也是有意蕴的。

请看一名考生写的《放下感情的叶片》的开头:“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殒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与疾病殊死搏斗时,我们才咒写病魔的猖獗;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才会正视社会年的毒瘤……”这是运用整齐的排比句陈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浓浓的反思的情味,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有意蕴的。

优秀的作文应该让语言“亮”起来,调动尽可能多的语言手段,争取尽可能显著的表达效果,语言就会“亮”起来,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四)、再谈有创新

1、有创新的具体要求

“有创新”与“深刻”、“丰富”、“有文采”不是并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设置“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的评分点,意在培养创新意识。从写作说,就是强调文章的“新”和“个性”色彩。什么是“有创新”呢?

2、怎样做到有创新

第一、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写议论文,观点要新,例证要新,不能人云亦云;写记叙文,故事要新,立意要新,而不能因循守常。新的见解,新的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而不能照搬照套。当着成千上万的考生都要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时,有考生想到将普通人的记忆移植给爱因斯坦,这一思考的角度就很“新”;当着成千上万的人从正面或反面说感情对认知的影响时,有考生有理有据地论说“认知不应受感情的左右”。这样的见解未尝不“新”。

第二、构思新巧

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巧,就会各领风骚。同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迥异;同是写“灯”,巴金与柯罗连科各异其趣;同是写《乡愁》,余光中与席慕蓉各有不同。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要注意:①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②要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③要写出“落地生根”、余音缭绕的结尾;④学会运用抑扬,张弛,正侧、起伏等手法。

第三、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

第四、有个性特征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是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文章,依据我个人数十年教学和写作的经验,似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这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也就是五四时期提出的“用我手,写我心”.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特征可言。

【例文六】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一帆风顺的人们常常是浅薄的……而痛苦却可以令人沉思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段人生絮语再次向人们揭示了痛苦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内涵与价值——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是什么?实在难以给它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几十年工龄的老工人目睹工厂的倒闭,老师看见学生的失败,学生面对黑色的七月……不能说不是痛苦;被机器绞断双手,被车轮轧断两腿,被大火烧伤面容……这又是一种痛苦。因此概括而言:痛苦就是无情地肆虐、折磨人的肉体或精神的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痛苦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根源,有着内外的交替因素,即外在的给予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于精神于肉体的痛苦就产生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痛苦而活个酣畅明白,痛苦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有人在痛苦的煎熬中哀叹、颓废、消极而亡,更有人于痛苦中昂起了不屈的头,笑迎沉甸甸的逆境。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人停止思维的活动,使一个有志者停留寻觅的脚步!

  痛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整,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中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曹雪芹失意著“红楼”,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的经历并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北大一学生发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痛苦驾驭了他为初衷“誓言”而遗臭万年;留美博士生卢刚于痛苦之中将罪恶的枪口指向了同学,导师,又指向了自己,哀哉可叹!人的坚强只有在与生活挑战的抗争中驾驭痛苦才能得以真正的检验,当发现人生的最大乐趣是“生活需要我”时,人就战胜了痛苦;就会明白:痛苦是一笔财富!

想起昔日的欢乐,我感到痛苦,因为欢乐已成为过去;想起昨日的痛苦,我感到欢乐,因为我已战胜了痛苦,悄悄地发现: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例文评析】

  本文的作者在立意时,先引述先哲的话诠释“痛苦”,再列举种种“痛苦”的现象,进一步阐明“痛苦”的内涵,接着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这样透过现象,拨开层层迷雾,准确地揭示出“痛苦”的本质:“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后又列举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全文立意新颖,深刻。因此,论证有力,说服力极强。

【例文七】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因。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例文评析】

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展开余文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作者寄语】

      写作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考生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语文科一直将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级,而设置"发展等级",其目的就在于提高作文考查的区分度和可信度,促使考生平时注意作文能力的培养。"发展等级"体现了高考选拔创造性的有个性特长人才的精神,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做到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等等。"发展等级"虽占分不多,但并不能弃之不顾。考生如何获得可贵的"发展分",本人谈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培养个性,激发创造,讲究"新"。优秀的作文,都是勇于创新的,俗话说,创者易工,模者难巧,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作文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标新立异。要给自己更多的思辩和想象的空间。更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也就是灵活地运用语言,使语言富有新意。

      第二、深入挖掘,透视本质,讲究"深"。写作文,必须注重对材料意义的发掘,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忌浅尝辄止。为了使自己在思考问题时有深度,我们还要多做些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互相联系的观点等辩证思维的训练,并与政治学科中的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作文才能符合写作"发展等级"中的"深刻透彻"的要求。

      第三、循序渐进,精雕细刻,讲究"精"。强调"循序渐进",就是说,"发展等级"的训练,是有步骤、有方法的。和提高"基础等级"的写作能力一样,要提高"发展等级"方面的写作能力,也要靠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第四 、写作文要善于精雕细刻 . 所谓"精雕细刻",也就是:(1)构思要"精巧"。这方面包括如下内容:①力求有独特的观点和感受。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深远意境。③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④选择材料做到新颖、典型。 (2)语言要"精炼"。指善用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谴词造句准确生动:一方面要删繁减秽,另方面炼字炼句。(3)结构要"精致"。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布局追求完整、和谐、严密,叙事情节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  

                      

 

语文教师的素质浅论

——湖南省长沙市21中冯力文

语文教学艺术境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的律动美,教学仪态的丰采动人,教学方法的新颖别致,教学组织形式的匠心独运----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一种美的雕塑。而这种活动和雕塑又离不开教师的本身素质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下面我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高尚的品德情操修养

教师的品德情操修养,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对教学境界的开拓与升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如何处理文与道,读与写,教与学,到语言与思维,知识与能力等各种关系,都需要语文教师具有哲学的思辩,能站在哲学高度,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去探索和统率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读秦牧的《土地》,会有一种崇高的民族自豪感;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会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的升腾;读朱自请的《背影》,会有一种朴实无华的亲情的涌动;读茅盾《白杨礼赞》,会有一种质朴纯洁的情怀的坦露;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会有一种对自然规律深诚的叹服。这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高尚情操的表现。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应体现在: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讲得学主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涕泗横流。语文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而这种激发,除了教学艺术本身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修养和深厚的美育修养。

“经师易获,人师难遭”(《太平御览》),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就是以自己的全部人格及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把内心的奥秘展示给学先,而产生巨大的影响。《桃花源记》恬静的田园美,《琵琶行》铮铮的音乐美,《雨中登泰山》迷蒙的山川美,《春》灿烂的春光美,夏洛克的残暴贪婪,葛朗台的爱财如命,孔乙己的穷愁潦倒,贾宝玉的情意缠绵,王熙凤的笑里藏刀,-----文章展示的自然美,作者通过作品披露的众生相,都需要从教师的投情中去领会作者的情怀,激发学生的强烈倾向性,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使之安其学而亲其师。这是一种魅力,教师正是以这种魅力而为学生所摹仿,教师的品格情操修养之于教学,其意义十分深远和重大。

(二) 丰富的知识素养

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文思横溢,妙语泉涌,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里有个知识素养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就责成自己应孜孜不倦地提高文化素养,随时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中学语文课是门综合性极强的内容广博的基础课。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知识序列不够明显,加之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充实和调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宽广得无可比拟之时,教师方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具体地说,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下列知识: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理论知识和美学知识;辅助知识——哲学、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边缘知识——琴、棋、书、画等素养。所有这些知识,就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

事实很明显,语文教师假若没有雄厚的知识库存,那是无法在教学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游刃有佘的。鲁迅的杂文是学生最难懂的,背景的复杂,语言的隐晦,思想的深邃,常使教师自己也如水中看月,雾中看花,不知所云。若此,又谈何引导学生发幽探微顿悟其中的深意呢?又如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的词《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典较多,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仅凭着一本教参或其他辅助读物,也只能有鼻子无眼睛地葫芦画瓢而已,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实在太困难了。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所面对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教师知识的贫乏,其结果只会给课堂带来板滞干涩的教条、贫瘠干巴的知识投影。给学生的教益不会多。所以说丰厚的知识素养,博大精深的知识库存是教师教学舒卷自如,鬼斧神工的坚强后盾,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 稳定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精神的振作与沮丧,性格的暴躁与恬静,情绪的高涨与低沉,意志的坚强与懦弱,果敢与忧柔,对于教学影响是巨大的。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温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

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

形象思维在教师的思想品质中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师的想象、情感、理解、感知等多种心理因素的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为教师生动形象的表达,曲径通幽的发挥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学经验丰富的

教师,总是用想象的翅膀把学生带入完全陌生又似曾相识的艺术境界。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的恢宏气势;月淡风清,朦胧淡雅的荷塘余韵;父亲苍老妪偻的蹒跚背影;慷慨激昂,借古讽今的爱国情怀;把酒临风,指天问月,起舞弄影的超脱旷达心襟。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语文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重新剪辑组合的再造想象,将一幅幅色彩鲜明,饱蕴情愫的画幅展现给学生,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的教学艺术效果。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方塔纳认为:成功教师的另一种重要品质就是他在情感上的成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的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

方塔纳还强调指出:有一种决定性的,我们必须予以注目的教师心理品质,这就是“灵活性”,它是一种使教学方法既适应于科学又适合于所教学生的能力。这种“灵活性”,反应到语文教师的教学中来,就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课堂上,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及时理顺和调节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表达方式,把握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写道:“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施者”。

此外,语文教师的性格与气质之于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优秀的教学能力品质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品质。语文教师的诸如口头表达、阅读分析、板书、观察注意力等教学品质,对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是教师特殊的劳动手段。语文教师语言的清晰性、流畅性、启发性、逻辑性、情感性,像指挥棒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应凭借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去开拓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语文教师的语音语调要尽力做到抑扬颊挫,音韵和谐,节奏分明,畅快淋漓。

板书与练习构一成了教学的整体。板书作为教师语言的辅助工具,个中很有学问。板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找出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层次,加强对语言的印象,促进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


展开余文
写习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谈及教师的板书时指出,板书应扣紧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简洁明快地勾画出文章的思路。好的板书应该

是课文的解剖图,应该是文章的筋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极力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图画性和说明性。

语文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独立自如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课堂上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是可控的反馈活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以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学生哪怕是细微的情绪波动,通过调控,及时改进方法,调整思路,使师生双方保持与学生信息畅通反馈,达到动态的教学平衡。在平衡状态下让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实现教学最优化。

如图示:

教 师 知 识 信 号输 出————→ 学生接受并返回信息

                                           ↓

  教师接受并调整知识信息          ←——————

                ↓                         ↑

———————→ 学生接受并返回信息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具有永远高于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评价一篇作品,分析一个人物,甚至小至一个词一个字的辨析,都需要分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增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阅读分析能力,以在驾驭教材时驾轻就熟,鞭辟入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迈出了更大、更新的步伐,也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具有时代性的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用百折不回的精神,去打造出一批批时代精英——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我们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也坚信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那时教育百花园中定会“风景那边独好”。我们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就能看到桃李芬芳的美好风光。

  

                           

 附高考优秀作文优秀卷

1、范文:你有过这种追寻吗?  

                              

  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追寻——一种永不过时的追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所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纷纷打起“节约”的口号,人们嘴边也常常挂着“节俭”的话语。可是,生活中我们又节约了多少?你可曾有过这种追寻?  

  在饭店吃完饭,你有没有想过把未吃完的食物打包回家?在家中洗好衣服,你有没有想过把水节约下来冲马桶?在学校下课了,你有没有想过随手关掉电灯、风扇?有没有注意过吃饭时不经意间掉下的米粒?有没有注意过洗手时手边哗啦啦流走的自来水?有没有注意过没人时闪亮的电灯?  

  生活中,真正追寻节约的又能有几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大型企业开展了一次“节约”征文活动,各地的作家纷纷投稿。可是,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却是一篇并不十分出色的文章。很多参赛选手表示不满,可企业所做的解释,却是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我们的征文主题是‘节约’,然而众多参赛选手中,却只有他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节约。三百多篇来稿中,只有他一个人的文章,纸的正反两面都打了字。这个一等奖,他当之无愧!”  

  是的,节约,并不需要“惊天动地”,也没必要“轰轰烈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反映出节约,当你真正懂得节约时,你会发现身边处处都能节约。我们不一定处处都要做到节约,但我们必须每个人都要节约!哪怕节约得再小,大家和起来,就是不可思议的节约成果。但如果大部分人都不会节约,那么,那一小部分人的节约就完全是徒劳!  

  那么,我们该怎样节约?  

  节约,并不只是一味地“节省”,比如说为了节约汽油的消耗量,让每个人出门都不坐车子,只步行显然是办不到的。关键是怎样用小的“浪费”换来更大的“节约”。节约汽油,可以先修一条高速公路,虽然得费不少工夫,但一条路上每天来来往往要有多少辆车子?这样下来,节约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汽油,更节约了许许多多时间和人力!这才是真正的节约,智慧的节约,时尚的节约!  

  但是,节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约,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节约!  

  俗话说,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生命是坚强的,却又是脆弱的,就像一块玻璃,晶莹剔透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破碎。那么,我们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呢?节约时间!  

  用一句电视剧里的话来说,“别人花十分钟完成的事,你用两分钟完成,你就比别人多拥有五倍的人生。”五倍的人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不错,手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只要去珍惜并利用,让它们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不用怕生命的短暂,也不要埋怨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不同。节约时间的人,他们的生命就算短暂,同样比那些拥有很多时间却不懂得利用的人的生命更加灿烂。凡高的一生短暂,却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美的画卷。一些人,虽长命百岁,却一辈子碌碌无为,这样的生命又有何价值?当你节约了时间,你的人生就会有成功,哪怕生命短暂,同样能给世界留下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是的,这就是节约时间的魔力!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辉煌!  

  懂得时尚,善于节约。让我们一起追寻节约!  

  同窗视点  

  无疑,这篇议论文是成功的。文章先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接着引用了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节约应从点滴小事做起,要“智慧的节约”,最后引出了“节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约”,节约时间更让你的人生延伸价值。构思精巧,论证严密。(邢南瓜)  

  亮点揭秘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节约是一种永不过时的追寻。接着指出现实生活中真正把节约落到实处的人却很少。由“智慧的节约”到“物质上的节约”,再到节约时间让“有限的生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最后得出:追寻节约,也就是追寻生命的价值。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立意深刻,逻辑性强。(

2、范文:时间的故事

关于时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粗浅地知道:时间,它不仅仅属于个人。有时,需要为他人牺牲我个人的时间,说不定,他人也在为我牺牲着他自己珍贵的时间。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赶紧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间,便静下心来复习英语。这是我的薄弱环节,可要抓紧时间啊!

  突然,屋外人行道上传来邻居小胖妹妹的嚎哭声。我赶紧冲出门去,只见小胖倒栽在街沿石下,我把她搀扶起来,她已经血流满面。原来,是一辆自行车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她带倒了。我一看,自行车主正对我说:“是我不好,赶紧送医院!”我想到小胖妈妈卧病在床,我有责任陪她去。这时,只见小胖妈妈已支撑着出门来,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况,把小胖抱上自行车,捂住她的伤口,心急火燎地向医院走去。

  到了医院,挂急诊,找医生,哄小胖,急得团团转。医生一看,却若无其事地在她头上包扎一番,再打一针防破伤风,就叫回家。那自行车主付了医疗费,又把小胖推回来。我心想这一来回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可要抓紧时间复习英语了。

  正想着,望到家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小胖妈,一个是谁呢?啊,这不是王老师吧?果然是她!她是我的英语老师,她特地来看我了,来帮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王老师! ”

  等车推到了小胖妈跟前,我便请王老师进了屋。说也奇怪,人一激动,就更专心,复习的效果格外好,王老师的问题我都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只是句式变换还掌握得不好,王老师不厌其详地讲解了许多时候。

  就这样,这一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当你为他人牺牲时间的时候,他人也正在为你牺牲时间。而这,便构成了我们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时间啊,你来作证。

  点评:这篇例文,把对时间的理解与人生的感悟联结起来,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虽然叙述上不够流畅,但思路还是清晰、明了的,比较形象地阐明了当今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3、范文:后院的桃树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想来便成了爷爷的宠儿;后来,我最爱的便是爷爷。 

   依旧记得5岁那年我从楼上摔下来的那件事。那天,天正下着小雨,隔壁阿姨家正在造房子,我和表妹好奇地走到三楼的楼梯口上去看雨,一不小心我便摔了下来,不偏不倚正摔在一只竹匾上,吓得不轻,伤却不重。后来,爷爷总是提起这件事来,他说,离匾不到一米的地方就是一堆乱石,万一不巧,你便去见观音阿姨了……爷爷说着说着,便会笑眯眯地抬手用衣袖抹去眼角的泪花。 

   还记得我5岁的生日,3月12日,正是植树节,那是我如今记忆最清晰的日子。一大早爷爷便上山去了,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棵树苗,他站在院子里呼唤我,说要我和他一起植树。我兴奋极了,跑到院子里,等到爷爷挖好一个小坑,然后他蹲下来,用手扶住树苗,嘱咐我培土。于是,我便用双手捧起一抔抔土,撒在树坑里,爷爷用手慢慢把土夯实。栽好树,爷爷笑着说:“它是棵小树,你是个小孩,你们比一比,看看谁长得快!”我大声回答:“我长得快,爷爷你看,我比它高!”后院里响起爷爷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晚上,爷爷给我讲了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像小顽童似的问我:“如果你是孙悟空,偷到一只桃子,你会给谁吃呀?”“给爷爷吃!”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爷爷一听,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太好啦!吃了你这个孙猴子的桃子,爷爷也可以长生不老了啦——”顿了顿,爷爷又说:“真那样啊,我就可以看到你和那棵小桃树长大的那一天。” 

    两年后,后院的桃树长高了许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爷爷却因中风瘫倒在床上,口齿含混不清。有一次我又去看他,他异常兴奋,依依呀呀说着什么,好像是说,他的魂魄依附在那棵桃树上,会永远看见我……眼里溢满泪水,不曾想到,那却是爷爷回光返照。… 

    爷爷离开后,我总是梦见他,他站在桃树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几年后,春天桃树开满一树粉红的花,夏天结出了一树碧绿透红的果子。看着又红又大的桃子,想起不能兑现的承诺,想着想着,我的泪便下来了…… 

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珍藏在我心里,纵使时光流逝,永不褪色! 

    这篇周记取材于真实生活,以“后院的桃树”为线索,记叙了爷爷两三则寻常琐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细节,刻画出爷爷慈爱和温厚的形象,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之情;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正是高考作文所需要和倡导的风格;作者娓娓道来,结尾再次点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4、范文:守住心灵的绿茵

  目睹了太多的催人泪下,听闻了太多的感人肺腑,我明白了心灵的绿茵不能荒芜。

  如果说他们的无私的付出只是芸芸众生中一颗微不足道的颗粒,则世间没有能容得下这颗颗粒的大江。只因为他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心灵的那方绿茵随时准备着为别人撑起一片清凉,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放下疲倦的脚步去尝试这方清凉,这就是丛飞的一生,他没有太多的哀怨与要求,所有的只是无私付出。

  当丛飞憔悴的面容出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时,我的眼里有冰凉的东西滑落,是为了他的奉献和一颗博爱之心而感动泪流,还是为那些在接受帮助之后却忘恩负义的几个学生的卑微丑陋而哭泣,这一切我也无法说清。只任泪水打湿我的双颊,没有人看到我滑落的伤心的泪水,同样也没有人能了解他心中流淌着的鲜血,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所用心浇灌、培养的和苦心所经营的一切在最后的一刻却彻底崩塌,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残酷的打击,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凡人,用自己的行动叙写不平凡的人生,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他以自己不朽的信念和坚定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人情中最美好的一面,把清凉留给别人,把炎热和危难却留给了自己,直至消失的那一天。

  生活中的许多人也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博爱的一面,那穿梭于崎岖山路的“乡村医生”,他们不是不明白为自己谋福利,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将别人放在了第一位,已无暇去顾及自身的功名利禄,他们需要的只是别人的理解和用心的感受,但能真正明白他们并将爱心传递下去的又有几人呢?一个美好的举动,一个让人痛苦的结局,尽管已明白了这一切,但生命的信念仍教会我们去默默行动,不为有爱的回报,只要自己用心地付出了,滋润了别人就行。

  泰戈尔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所有的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从不曾奢求有自己的印痕留下,只为一扫青天,展翅飞翔。正是这些无声、无痕的一切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那爱的世界他们都能和谐以待,共同携手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这是他们留给世人的以自己不朽的信念谱写的一首长歌。

  一枚贝之所以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是长期的用心哺育,经过了无数个黑夜的承受,那是所有用心坚守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我们不仅要看到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个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只为别人获得一枚明珠的劳作。

  世间所有最美都从凄凉中用心生出,生命中的那片绿茵不会凋谢,守住心灵的那片绿叶,你便守住了整个春天的绿茵,从那片丝丝的绿茵中读出世间最美,使生命之火愈燃愈烈!

  专家点评

  我评高考作文:关于“帮助”

  《守住心灵的绿茵》,题目富于文学色彩,吸引了阅卷教师的目光。文章开头即点明题旨:“心灵的绿茵不能荒芜。”接着,以抒情的语言,叙述了丛飞无私奉献的一生。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当丛飞憔悴的面容出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时,我的眼里有冰凉的东西滑落,是为了他的奉献和一颗博爱之心而感动泪流,还是为那些在接受帮助之后却忘恩负义的几个学生的卑微丑陋而哭泣,这一切我也无法说清。只任泪水打湿我的双颊……”可谓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高分作文的语言都体现一种生命的律动,都是心底流出的溪流,灵动、清澈、感染力强。这一点值得广大考生学习和借鉴。

5、范文:爱,更需要“复制—粘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是对一个社会中冷漠人群中最震撼人心弦的呼唤。

  习惯了在快捷的信息网路上生活的人们,每天不知进行着多少次的“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操作。可你试着将一些人类的美德类似地操作过吗?请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妙的操作,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

  第一次从《读者》上读到丛飞的故事,让我感动到流泪,更让我羞愧到脸红。二十岁了居然没有自发地捐过一次钱,习惯了对身旁受难者的冷漠,甚至特别地轻视他们。念小学的时候,还知道偷家里的一块干粮给乞食者,后来慢慢的就不这样做了,开始去呵斥他们,大家都这样,原来我们学会了把爱“删除”这个操作。

  从内心说,把爱“删除”是不快乐的,你内心永远会随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但你永远会记得小时候当你把食物偷递给乞食者时,他给你的那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激笑容。学会把爱“复制”、“粘贴”你就是爱的天使,我崇拜丛飞,崇拜白芳礼老人,还有小李和他的同学们以及这些传播爱的领头人,但我更爱捐出自己全部压岁钱的那个同学。因为她知道不只是接受,更重要的是付出。一颗感恩的心永远是一个盛放爱的晶莹透亮的水晶盆,一张拉不下的面子,仅仅是一张漏洞百出的网,真的有点可憎。

  爱,需要每一个人去“保存”、“复制”和“粘贴”,而不是仅靠一人或一个基金会去传播。社会需要丛飞、白芳礼、李亚鹏和王菲的爱,更需要的是每一个伸手投足间的爱,爱可以“积小流成江海”。

  爱,没有“删除”,也不只是“保存”,它更需每一个人去“复制”,去“粘贴”,只要人人都“粘贴”一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的标题让阅卷老师的眼球为之一亮,新颖、别致,可谓平中见奇,拙中见巧。“爱,更需要‘复制’—‘粘贴’”,一个多好的比喻!形象、生动,富于时代特色,同时切合题旨。考生紧扣所给材料的内容,概括出“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使全文的主旨鲜明地凸现出来。紧接着,考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得出“把爱‘删除’是不快乐的”,含蓄地批评了材料中所披露的那位“受助者”的不良行为:“一张拉不下的面子,仅仅是一张漏洞百出的网,真的有点可憎”。最后呼吁全社会向丛飞学习,用“爱,没有‘删除’,也不只是‘保存’,它更需要每一个人去‘复制’,去‘粘贴’,只要人人都‘粘贴’一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收束全文,紧凑精炼,掷地有声。

(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冯力文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下一篇:高考作文指导:怎样使高考作文上档次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