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199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七年级语文第二三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第二单元7 最后一课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神五”升天的时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的华夏儿女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爱国主义是人类共有的最美好、最神圣、最高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同步入《最后一课》的课堂中,去深切地感受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的心情,相信法兰西人民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定会深深地拨动你的心弦,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吉尔学院院士。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1866年发表《磨坊书简》,1868年发表长篇小说《小东西》。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
●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普鲁士则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1日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由侵略战争转变为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小说就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关知识关于小说——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物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关于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地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文题资讯《最后一课》是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小说定名“最后一课”,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在自己的国土上,用本民族语言来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另一方面,以此为题,表现了作者深切的亡国之恨,融进了教师、学生和村民对祖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深沉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无比痛恨的感情。
第二单元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不仅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涅槃、新生为青年中国、现代中国,开始了充满希望、奋斗、胜利的世纪征程。然而,在这个漫漫的征程中,又有多少坎坷,多少荆棘,多少有志之士在经过一番上下求索之后,苦于找不到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叹息、徘徊。就在这黎明前的阵痛之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振臂高呼:艰难的国运,需要雄健的精神!这呼声,如春雷直滚过天际,如号角鼓舞人们的斗志。今天,重读这篇课文,那激越的呼喊声仍然长久地在我们耳畔回荡着,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作者简介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迷惘之中,走到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的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做斗争,趣味无穷,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文题资讯本文选自《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原载于1927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一卷第二号。“艰难的国运”是指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维艰;“雄健的国民”指具有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人。作者以此为题,是说在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要勇敢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坚信革命必胜,勇往直前,直至取得革命的成功。
第二单元9 土地的誓言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2001年是所谓的中国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海外留学生,纷纷踏上归国的旅程。于是,在我们的传媒中,便开始流行一个新词:“海归”。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海外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其中不仅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更重要的是,深藏在这些海外游子心中的爱国情结。可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到1941年9月18日,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可是,一大批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愤?其中又蕴藏着多少家仇国恨啊!让我们一起品读《土地的誓言》,去品味那其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其代表作还有《大地的海》《遥远的风沙》《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1941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二单元10 木兰诗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嘻嘻复嘻嘻,靓女正上机。不闻拨号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网上行,所遇实心惊:‘妹儿’十二封,皆邀网下逢……”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首由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新木兰诗》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呢?你是否也曾深入网吧,驰骋其中呢?你是否也曾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呢?让我们还是先回到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木兰征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吧,然后再想一想,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木兰学习些什么。
●作者简介郭茂倩,宋朝人,生平湮没难考,编撰了《乐府诗集》。
●相关知识关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乐府原意是掌握音乐的官府。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制定乐谱、搜集歌辞、训练乐员等。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乐府诗》辑录由汉朝到五代的乐府诗,兼及先秦及唐末歌谣,以及后人对乐府原辞的拟作。关于《木兰诗》——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杰出的作品。关于花木兰——花木兰是古代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归来后,皇帝封官嘉奖,木兰坚辞不受,皇帝又欲纳其入宫,木兰则以死拒之。唐初,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了纪念她,于唐代修建了花木兰祠。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名家论谈木兰的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口皆碑,耳熟能详。岂止是中国人,就是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乃至欧美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木兰都不陌生,特别是那些身居海外的华侨,更以有这样的非凡胆识、传奇经历的中国女英雄为荣。——苏丽湘《漫说“木兰”》花木兰,已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更是一个英勇的形象,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一种不屈的气节。成为中华民族魂魄中的一缕精气,成为历代文人不能忘怀的一个永恒情结,反复被文人们所咏怀。——武方周《至千年的你——遥忆木兰》
●文题资讯《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第三单元11 邓稼先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在20世纪科学的天幕上,有许多令炎黄子孙感到自豪的闪亮星辰。其中有两颗巨星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他们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一颗是身在太平洋彼岸、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另一颗是立足中华大地的中国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先驱者邓稼先院士。他们不仅是两颗闪亮的星辰,而且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已故的老朋友唱响了一曲深情的挽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叙述,一同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获Rumford奖,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相关知识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安徽怀宁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核工业部研究员。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关于“两弹”——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大漠,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成功爆炸。
●文题资讯本文自选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文章以邓稼先作为标题,不仅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写作重点,而且在描述邓稼先的一生中,还描述了自己。
文本浏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2)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段解(1)(2)]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3)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泣,流泪。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段解(3)(4)]今天,通过千千万万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5)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的科学家:邓稼先。[段解]高度评价邓稼先的历史贡献。
[(1)~(5)为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及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两弹”元勋
(6)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全称“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一所学校,校址在云南昆明。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段解]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7)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段解]概述邓稼先的突出贡献。(8)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9)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段解(8)(9)]两弹成功爆炸。(10)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段解]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11)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段解]概述邓稼先后来的贡献。(12)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于敏]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研究、设计。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段解]邓稼先因病逝世。(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崇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苦。已,止。”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段解(13)(14)]高度评价邓稼先一生的卓越贡献。[(6)~(14)为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14)着重突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地位和突出的历史贡献。
展开余文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奥本海默(1904—1967)]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15)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段解]概述和邓稼先的友谊。(16)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段解]介绍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17)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段解]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是两国功臣,但他们的性格不同。(18)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波恩(1882—1970)]德国物理学家,发展了量子力学和矩阵力学,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段解]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但他锋芒毕露。
(19)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段解]写邓稼先是一个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人。(20)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21)“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22)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四人帮”]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反革命集团。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工宣队]“文革”中“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军宣队[军宣队]“文革”中“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段解(20) ~(22)] 邓稼先优秀的气质和品格是成为优秀领导的根本原因。(2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4)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段解(23)(24)]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品格高尚的人物。
(25)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钱三强](1913—1992)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和葛罗夫斯[葛罗夫斯](1896—1970)美国陆军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段解]指出邓稼先、奥本海默是各自不同国家造就出来的杰出人才。
[(15)~(25)为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民族感情?友情?
(26)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出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武器试验室做费米[费米](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1942年领导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27)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段解(26)(27)]写我1971年,第一次访华见到邓稼先,向他问起是否有外国人参与原子弹的制造,稼先答应帮忙去证实一下。(28)1971年8月16,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段解]我离开上海前邓稼先写信告诉我,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29)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段解]我为中国,为稼先而骄傲而自豪。
[ (26)~(29)为第四部分,作者听说中国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感情受到极大震动。](30)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吊古战场文》[《吊古战场文》]唐代李华作,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浩浩乎!平沙[平沙]平旷的沙漠。这里指旷野。无垠,敻[敻(xiòng)]辽远。不见人。河水萦带[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群山纠纷[纠纷]交错在一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曛(xūn)]黄昏。。蓬[蓬]即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柳叶,边缘有锯齿,秋天开花。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铤(tǐng)]疾走。亡群[亡群]失群。。亭长[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吏。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三军]春秋时代大国的军队常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这里指全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段解]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31)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段解]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时的心情。(32)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段解]指出邓稼先的工作需要胆识和才能。(33)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段解]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3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至今热血犹殷红(35)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段解(34)(35)]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30)~(35)为第五部分,描绘了邓稼先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率领部下忘我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非凡才能胆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永恒的骄傲 (36)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37)——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展开余文
(38)——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39)——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40)——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36)~(40)为第六部分,引述电报和书信中的话,高度评价邓稼先。]
评点感知:
(1)(2)文章开始写邓稼先没有按照惯例来写人物生平事迹,而是把他置身于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来写。作者这样安排材料,不仅把一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而且自然使人联想到为改变历史作出贡献的人。于是自然引出本文写作对象。(3)(4)由“任人宰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巨大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叹20世纪历史的巨大转变,让人想到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在我们的感叹声中,作者才提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5)“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做人原则。(6)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重点突出求学经历和他工作经历。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这是他热爱祖国的表现,也是他后来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基础。 (7)这一段以极其简约的笔墨,概述了邓稼先对中国国防的突出贡献。 (8)(9)用两弹的成功爆炸来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 (10)既是写“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也是评价邓稼先所领导的事业对中华民族所作的重大贡献。 (11)突出邓稼先“至死不懈”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12)概述邓稼先生病救治的有关情况,重点写了他在病重期间写建议书,突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可贵的奉献精神。 (13)引用“名言”来高度评价稼先的一生。(14)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不愧:不惭愧。的。(15)交代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为下文把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作铺垫。 (16)叙写我的经历,自然引出奥本海默,这样为下文的对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极有说服力。在叙述中突出了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优秀,贡献巨大的物理学家。 (17)地位相同,然而性格不同,自然引出下文的对比。 (18)作者先概述奥本海默的性格特点:“拔尖”和“锋芒毕露”,接着以一个非常小的生活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来证实这一点。 (19)这一段作者运用大量的词语:“最不引人注目”“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等,极力渲染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20)承上段总结邓稼先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相信他。 (21)(22)选取两个典型事例来说明邓稼先卓越的领导才能,这是他优秀品格所产生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他强烈的事业心的体现。这两段是对上文关于邓稼先性格描写的具体化,也为下文作者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23)(24)从以上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中国传统文物造就了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5)照应这部分的开头,深化上文的结论,再一次点明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的人,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能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6) 这一段记叙了自己与邓稼先的一次会面。插入关于谣言的叙说,自然引出下文关于谣言的论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7)老朋友见面,作者没有铺开来写,只写了两点。当问起谣言时,邓稼先的表现是那样诚恳——“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然后告诉我。”朴实的叙述,再次让我们感受到邓稼先谨慎求实的作风。 (28)稼先转信,一方面是珍惜友情,言而有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证实:中国原子弹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研制出来的。(29)这一段较为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当接到稼先来信时“一时热泪满眶”,这是激动、自豪的泪水,为祖国为朋友而骄傲和自豪,也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自然流露。“我不能走”(30)作者先点明邓稼先工作地点,然后引用儿时我们背诵的诗歌,巧妙地点出邓稼先所在的罗布泊的荒凉、凄清,条件非常艰苦,其实也是在赞扬邓稼先无私的奉献精神。 (31)这一段的揣测, 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关爱和敬重之情。 (32)作者先说明在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种种才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非凡的胆识。接着又是一个细腻的询问,既有对老朋友的关心,也有担忧,言语间充满一片深情。 (33)先概写在戈壁滩上工作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再具体叙述邓稼先在一次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人。 (34)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其实这也是邓稼先一生的光辉写照,作者这样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把邓稼先置于一个近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把邓稼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35)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说明这首歌影响是深远的,也说明中华民族历史的改变是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36)引出下文。 (37)高度肯定邓稼先无私的精神和巨大的贡献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8)从历史高度去评价邓稼先,肯定邓稼先的历史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
(39)总结邓稼先的一生是具有明确目标的一生,是前进的一生。 (40)邓稼先所走过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理想,他是幸福的!
戴宗文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七年级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