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学论文
阅读:2026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三国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研究:周瑜、曹操
 在本篇中,作者还以其高超的手笔对人物特征进行多方面刻画,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如写周瑜: 

  其一:毁书斩使,看也不看;按剑监酒,听也不听。“忠义激发,神气宛然”。其二,行事迅疾,如同电火行空。观其与曹操明争暗斗,时时先发制人,处处紧逼,令人目不暇接,心惊肉跳。又如与蒋干暗斗,蒋干先寒暄,周瑜则三分寒暄,七分逼问。作者在此多一字不写,少一字不用,气势凌人,语言紧凑,间不容发。其三,谋划周密,如同水银泄地。文中的周瑜对细节的布置异常周密,环环相扣,毫无破绽。如三江口水战,得胜却撤兵;又如佯醉,如呕吐狼藉,如鼻息如雷,如梦中呓语,如梦中忽觉,又如假信的内容,降将的语气、细节的准确到位令人叹为观止。此时的周瑜活脱脱一个天才的导演和演员,演技炉火纯青,无懈可击。其四,雅量高致,如因美酒。周瑜以儒雅风流著称于史籍与演义中。他善琴棋,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在本文中,他窥敌水寨,鼓乐齐鸣。舞剑作歌,风流倜傥。诸葛亮称他“雅量高致”,有“忠义之心”、“英灵之气”,能将险象环生、刀光剑影的军事斗争等闲视之。时人言,“与公瑾交,如饮美酒,久而不觉其醉”,诚如此言。

  通过对周瑜性格特征的诸多刻画,一个“笑谈于樽俎之间,折冲于千里之外”的青年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如写蒋干:据《江表传》载,其人相貌堂堂,以能言善变享有高誉,江淮一带无出其右者。事实上,能入曹幕下,不应也不可能是无能之辈。故在本书中,蒋干的形象决不能视如京剧中“三块瓦”的小丑形象。曹操麾下谋士如云,敢于过江东者也只有一个蒋干。要知此时刚好是周瑜毁书斩使之后,为实现自我居然履险如夷,昂然过江。由此可见,蒋干的确非甘平庸之辈,其悲剧在于“才有余而识不足”。(苏轼《贾谊论》)“知天下而不知人”,离间计施错了对象,(周瑜与孙策为连襟,二人祸福共之。)蒋干一介书生,“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去其旧而谋其新,亦已悲矣!” 

  再如曹操:曹操在本节中着墨不多,然而刻画准确,栩栩如生。首先是惜才而又有气度。前已受辱,然而为笼络周瑜,仍然派人过江,游说周瑜,可见其气度不凡。而杀二人则反映了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多疑性格;杀蔡、张二人后马上醒悟:“吾中计矣!”则是刻画其奸诈;信首“交付大都督开拆”口气狂傲,则是显示其骄矜,与其“携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身份相吻合。 

  由上观之,作者或白描,或叙述;或正面,或侧面;或场面,或细节……笔触所及,惟妙惟肖,历历如睹,充分显示了其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底。 

  “群英会”与“舌战群儒”之比较

  提起“群英会”,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作者在前一回安排的“舌战群儒”一节,正可称之为“群儒会”。这两个会的参加者均为江东俊杰,却一个气氛灰暗,诸儒生胁肩丑笑,舌讥唇讽,失败论调甚嚣尘上;一个则色调明快,众豪杰把酒临风,舞剑作歌,英雄之气慷慨飞扬,志士、小人迥异如此。还有曹操与蒋干,一个不怕丢面子,一个不怕掉脑袋;一个敢派,一个则愿来,斯亦奇也。更奇者,诸葛亮与蒋干俱是文人,于此时又同为说客,又同样是计由己出,二人接踵而来,却一个舌战群儒,合纵连横,请将激将,一言定邦;一个却哑口无言,离间不成,鼠窃狗盗,中计折将。两人同是用谋,有识无识,相差何止千里…… 

  行文至此,掩卷而思,忽忆一友人之事。友人曾对欧阳洵的书法颇感兴趣,一时推崇倍至,几近痴迷,但又往往不得要领。一次临帖至深夜二、三点钟,刚刚睡下,却又忽然若有所得,于是披衣下床,取出米尺据帖量字(似是“九成宫”),竟发现千年前古人所写之字,以现代尺度测之,竟然均衡匀称,不差毫厘,当下友人目瞪口呆,毛骨悚然。顿悟何为“尺度工整”,何为“布白均匀”,何为“法度森严”,何为“鬼斧神工”。夜深寂寥,四顾茫然,欧阳老者似隐隐现于空中,啸然长叹:“小子庶几通乎?”……古人曾言,“文字者,可以与鬼神通之,以此思之,文章当亦如此,读到本文妙处,如同千载之下与古人对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读“三国”之乐,正在于此乎?!

  笔落风雨生,文成泣鬼神。“蒋干过江”一节,史志上只有寥寥数语,而罗贯中却以其生花妙笔将此节演绎得出神入化。数百年来,令后人书中讲、戏中唱,其文学艺术和运筹谋略方面的价值之高,使其超越了时空,直至今天还散发着摄人的魅力,真可谓千古绝唱。

例文之二:《群英会蒋干中计》与史实 

    人说《三国》,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具体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课,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艺术创作与历史实事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该课的艺术特色,都会有所裨益。 

  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江表传》有关蒋干一则史料是创作《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实依据。兹录如下: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而高致,非言辞所闻。(见《三国志》第五册《吴书》第 125页,中华书局版。) 

  从这则史料看来,《群英会蒋干中计》里的历史真实有这样一些: 

  1.三国历史上确有蒋干其人。 

  2.赤壁之战前,蒋干确曾作为曹氏说客游说周瑜归降并且失败而归。 


展开全文阅读
  3.蒋干到周瑜那里,周瑜确曾出迎并且设宴招待,而且还请他参观军营,巡视仓库军资等。 

  4.周瑜与蒋干的有些对话及蒋干回告曹操的话也确有照录史料或仅稍加变化的。诸如: 

  ① 周瑜出迎蒋干时的一段对话—— 

   课文 

  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 

  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 

   史料 

  〔瑜〕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 

  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间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 

  瑜曰:“吾虽不及、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② 宴会上周瑜对蒋干说的一段话—— 

   课文 

  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史料 

  〔瑜〕因谓干曰:“丈夫外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③ 蒋干回告曹操的话—— 

   课文 

  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史料 

  干还,称瑜雅量而高致,非言辞所闻。 

  以上所举中,课文对史料稍作改变,一是为了将话说得更通俗易懂,二是因课文中蒋干与周瑜的交情有了一点变化,即他们由同乡而弯为“同窗交契”了,因此,对话也得相应有变,才能妥贴。 

  课文与史实不合的地方,除了蒋干与周瑜之间的交情有了改变,还有这样一些: 

  1. 历史上,蒋干游说周瑜并非毛遂自荐,而是曹操从扬州请来的。 

  2. 历史上,蒋干游说周瑜时,周瑜曾两度设宴招待,蒋干留宿三天,住的是军营外的旅馆,而非只宴饮一次,留宿一宵,且与周瑜同榻。 

  3. 历史上,周瑜并未对蒋干设下圈套,蒋干自然无计可中。 

  4. 由于上述的相异于史实,课文中的蒋干与历史上的蒋干便相去甚远。历史上的蒋干其人,仪表堂堂,能言善辩,虽游说周瑜而失败,却并未遗笑于后人;而课文里的蒋干先生,他自命不凡,毛遂自荐,夸下海口,结果却上了圈套,闯下大祸,成为曹营灾星,而他还以为得计,沾沾自喜,是一个十足的喜剧性悲剧人物。 

  据此看来,“三分真实,七分虚构”这一流传已久的通俗评语并非妄说,以它批评作为《三国演义》之一具体篇章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也颇能道出其中在历史实事与艺术虚构关系上的特点。 

  从以上真实与虚构的分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群英会蒋干中计》构制其“七分虚构”的一般方法,这就是: 

  1. 对史实作适当变通; 

  2. 以史料上的简笔交代为依据,合理想象,尽情展开; 

  3. 无中生有,全然虚构。 

  譬如描写“群英会”一节就是采用1、2两种方法。作者将史料所载两次宴饮合为一次来写,并将第二次宴饮之前的参观军营、巡视军资置入一次宴会的中途,这样便于集中笔墨。而史料对宴会只有简笔交代,至于盛况如何,略而未记。作者据此展开飞腾的想象,浓墨重彩,尽情地抒写出了一席令人难忘的军中宴会以及这群英宴会中的少年周郎那翩翩风流、飒飒英姿、灼灼雄风、凌云豪气! 

  再如写“蒋干中计”一节则是采用1、3两种方法。作者首先将蒋干住旅馆改为与周瑜同榻共寝,然后无中生有地让蒋干在那个难眠之夜演出一番紧张曲折、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的上当中计的情节来。

试分析周瑜是怎样设置圈套的? 

     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所愕,不敢多言”。 

    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展开余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从《三国》人物身上学什么?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何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例文之五:《三国演义》五题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展开余文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例文之六:说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冯力文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三国人物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解读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所谓爱情故事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从群英会蒋干中计看周瑜的机智聪敏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