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2188  
标签:教学案例 高三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人文关怀不可少,情到真处才动人——《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三)
 【教学案例一】

      【案例描述】

      语文课常通过老师引领学生解读课文,使学生不光知其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还要使文中闪烁的思想光华、人文情怀去感染影响学生,但学生未必肯领这份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访俄拜谒托尔斯泰墓时,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游墓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教学时,我着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动人之处,上到“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时,不惜打破惯例,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讲托翁为了实践他的平民化的思想在八十三岁那年的一个凌晨悄悄地从家里出走,却因奔波、劳累和天气的阴冷患上了肺炎,最后客死一小车站的经历。讲述时,同学们深为托翁的不幸而悲哀,又深为他平民化的追求而感动。课文解读完了,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练习题:学了这篇课文犹如到托墓作了一次吊唁,如果你也是凭吊者,让你在留言本写下感受,你会怎样表述呢?一分钟后即有同学写成,“托尔斯泰,我们敬爱您。”“如果可以,我愿永远陪伴在你身边。”“就算把全太平洋的水都倒出来,也浇不灭我对托尔斯泰的热爱之情。”大部分同学抒写了对托尔斯泰的敬重、热爱,但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两个学生在板演时分别写了:“要是将坟上的草扒开,我想,那坟中肯定连灰也没有了。”“无甚特别,仿佛看见一头牛在啃一块骨头,给人心理落差极大。”看着坐在下面的听课老师和同学,我不知该如何启发,只感到一盆冷水浇下来,原先的从文本中汲取的那种神圣、崇高感荡然难存。

      课后,我找了那两个同学,下面是我与俩生的对话记录整理。

      ——“课文说那极为朴素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而其实肯定连灰也没有了,美丽的是托尔斯泰而非坟墓。”

      “人们参观这么个不显眼的小土丘,只是因为它是托尔斯泰的坟墓;觉得它美丽,也因为它是托尔斯泰的,才会有心理上的极大的落差。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说它美丽,对它崇敬,全是矫情而已。”

      “是的,茨威格正是借游墓来表达对托尔斯泰崇敬,并且透过这墓向人传达了托尔斯泰精神的不朽。这是文章的一种写法——借物抒情。”“设想一下,如果托尔斯泰的坟墓似秦皇陵般气派、金字塔般雄伟,茨威格游后的感受又会怎样?”

      ——“雄壮、伟大。”俩人近乎齐声说。

      “是啊,茨威格可能会以为轰轰烈烈活着的人,死后也该有与他名声相应的安葬形式。但还会有那么一种‘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的感受吗?但现在托尔斯泰选择了这么幽僻的树林,这么一方不显眼的小土丘来埋葬自己,你不觉得他不平凡吗?”

      ——学生支吾。追问:“不平凡是不是一种美丽?”

      ——“那周恩来、邓小平连尸骨都不留,骨灰撒于山川江河,不是更彻底的美吗?”

      “是的,所以人们称周恩来为大地的儿子,有良知的中国人崇敬邓小平。但我们不能以此否定寄托着作家生前愿望、闪耀着作家人格光华的坟墓的不美呀。”

      ——学生沉默。“在‘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的坟墓前’,你们却用这种语言来表述不觉得粗俗吗?”两学生面露愧色。

      【案例评析】课堂上,我们常会遇到“倔强”的学生,课文所表述的,老师上课所阐释的他不是不懂,但他有自己的感受,不愿轻易苟同,不愿人云亦云。特别是一些人文情怀强烈的文章,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积淀,相应的感知能力又较贫乏,不能沉浸其中,该大力歌颂的他觉得虚伪,该大悲的地方他会以为计较,总之,给人一种冷眼看课文的感觉。此种“冷血”现象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作为语文老师,该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当站在讲台上的“传经受道”不为人接受时,该在走下讲台后,与他们作平等的交流,以期再获启发。美国组织行为学的权威斯蒂芬.P.罗宾斯告诉我们:“坦诚、开放、面对面的沟通使员工们觉得领导者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关注,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使说者到听者以及听者再回到说者的角色转换十分流畅。”师生间的沟通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向全班同学施教,可看作是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沟通。教师作为信息的传达者,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期待采纳自己的认识;而学生作为信息的收受者,如果对文本内容抱淡漠态度或对老师怀有不信任感,那么他就会淡化、歪曲甚至拒绝此项沟通所要求的反应,终使教学失去应有的效果。面对面的双向交流的最大益处是能起到确实的沟通,而且可以有多方面的反应重新估计事情的情况,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的所在,同时,透过双方的意见表达,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回顾上例,教师先让学生一吐心中所思,再说他们“与众不同”的看法,尔后点明“墓以人美丽”即是“借物抒情”的写法,再为托尔斯泰的墓另设风格,让学生谈感受,最后,点出不平凡即是一种美丽。其实,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时所传授的基本还是课堂里已传达的信息,并未加入较多的新信息,却能使学生扭转认识,其主要原因是改变沟通的方法。面对面的沟通,使师生间的距离更加接近,距离上的接近能换取更多感受上的接近,它不失为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

      转换角度、角色互换看课堂

      ——长沙市第21中学冯力文

      【教学案例二】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后,学校往往会组织有关教师围绕课题,展开说课、评课活动,并且还通过名师的点评,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以发扬光大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然而,教师们审视课堂教学的角度,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视角来品评教师的教法,这样,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学法角度来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展开全文阅读
      [案例描述]

      上完公开课《失街亭》后,正好是第二天的作文课。为了听听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民主,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以“我看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内容的话题作文,让学生畅所欲言,或褒或贬,为老师以后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献计献策。

      话音刚落,同学们嘁嘁喳喳地开始议论,有的说老师的葫芦里埋的是什么药;也有的说老师的课挺受同学们欢迎的,我们很满意;也有的同学说这事真新鲜,哪有学生评老师课的……

      一阵议论过后,我开始以诚恳的言辞告诉同学们,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为了让我的课在以后能更受同学们的欢迎,请同学们多提意见。也许是“精诚所至”吧,几分钟后,不少同学开始奋笔疾书。两节课后,我虔诚地捧着厚厚一叠的作文,快步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香茗,打开一本摘记本,如饥似渴地开始仔细翻阅起学生的作文。

      以下是笔者从学生作文中摘录的提要:

      学生欧阳波:老师的课确实讲得很精彩,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今天又坦诚布公地让我们来评价您的讲课艺术,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您的教学民主。说真的,从小学读到高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让我们来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品头论足”。就这一点,您是第一个。就近日学习的《失街亭》一课而言,您以一曲震撼人心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主题歌,拉近了《失街亭》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距离,也拉近了您和同学们的心。我认为这样“导入”课文的方法别具一格。我还记得前不久上的《陈奂生上城》,您是采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来导入新课,让我们认识到阿Q并没有如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您是用该作家的名篇《羊脂球》开篇,让我们对法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了解更为具体、深刻;学习《门槛》时,您是用多媒体制作了俄国著名作家的肖像群,让我们在托尔斯泰、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中猜出《门槛》的作者……老师的“开篇”艺术真像鲁迅的小说,做到“一篇一个样”,既能够紧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同学思维,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余婷: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在上课时,始终扣住“为《失街亭》一课拟定回目”这一学习总目标。我们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分析,经过激烈讨论,拟定了如下四个回目:

      一、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

      二、马谡狂妄失街亭,孔明忍痛斩马谡

      三、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孔明严明军纪斩马谡

      四、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执法斩马谡

      您能结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归纳出以下绝妙的回目,让我们心服口服,并赞叹不已:

      马谡“三笑”失街亭,孔明“三哭”斩马谡

      通过集体讨论,我们深深懂得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传神的细节手法,通过寥寥几笔的神态描写,就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叶彦:当老师讲到“失街亭”谁之过时,同学们意见分歧较大,有的认为是马谡之过,谁让他只会纸上谈兵;有的认为是诸葛亮之过,谁叫他用人不当……正在大家意见分歧之时,您能以广博的知识讲述《三国演义》中,马谡曾在“七擒七纵孟获”时,为诸葛亮出过“攻心为上”的“攻心术”,曾为诸葛亮出过“离间计”,成功地挑起了曹魏之间的不和。通过您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马谡并非等闲之辈,诸葛亮理应引咎自责。

      学生陈洋:老师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模拟人才招聘会,以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来广聘《失街亭》中的各路人才,这个想法很好。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分别模拟“马谡”、“诸葛亮”等人物,去参加应聘。但是,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讨论无法深入展开,有追求形式之嫌。建议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设计一堂语文活动课,美其名曰“人才招聘会”,效果会更好。

      学生陈子山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老师如何煞费苦心地去设计,教师的导语设计得如何叫人拍案叫绝,但这总归是教师的作品。就如《失街亭》的导语设计可谓精彩至极,但这毕竟是老师的表演。若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导语,最好的“导语”也无非是精美的摆设。所以,我的意见是:将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和导入过程都让我们学生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小说和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故事的情节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如果老师让我们同学自己设计导语,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促使我们在课外主动积极地去收集资料,在努力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我们会把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最有意义的、对理解作品最有用的东西告诉大家。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不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吗?另外,我们同学自己来设计导语,还具有增强概括力、表现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等作用。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氛围更融洽,更民主,更开放,为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不妨让我们自己来设计“导语”吧。

      学生彭倍:“从不拖堂”是您的座右铭,然而今天您却拖堂了,超出1分钟。也许您是面对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不忍心停下来吧。而且,我发现坐在第一排的男同学总是帮你关掉下课的音乐。这也许是这一部分同学对你“拖堂”行为的一种理解和支持吧。但是,我们的课余时间只有宝贵的五分钟!另外,老师在我们自读课文后,常常采用“提问式”谈话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固然很好,能抓住重点,把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都能用问题串联起来,让我们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做到环环紧扣,但是,我们终觉得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这种教法虽然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但是却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看起来课堂教学气氛热热闹闹,但是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各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可不能越俎代庖,他只要起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即可。

      【案例总结】

      在学生精彩的作文中,我找到了足够的自信和久已迷失的自我,我清醒地认识到,上完公开课后,倾听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也参与“评课”,能让执教者听到来自课堂的最真实的声音,更能帮助教师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让自己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阅毕全班作文42篇课后感,不禁抒发一番感慨,继之又轻松地长吁一口气,顿觉口渴,发现刚开始所泡的一杯雨前茶已经全凉。用凉冰冰的茶,浇灌热辣辣的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转换角度、角色互换看课堂,真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

      (湖南省长沙市第21中学教师语文高级冯力文)
标签:教学案例 高三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人文关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1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赏析 (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93我告诉你应该写什么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