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749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 讲读课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2-2-16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预习并掌握“攒、拗、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位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揣摩本文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着重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
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1、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正确评价老师。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畦 桑葚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成
豁 敛 脑髓 秕谷 倜傥 蝉蜕
书塾 罕 臃肿 叵 厥 箔
2、解词:
人迹罕至: 方正:
人声鼎沸: 宿儒:
3.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回忆)
展开全文阅读
三﹑整体感知 合作交流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是哪段,哪一段是过渡段,请同学们探讨。
3.合上书回想课文内容:你最先回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你喜欢哪个地方?
四﹑研讨赏析
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1﹑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它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乐趣?
2、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1)标出作者所写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2)作者都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地描绘出来的?
展开余文
(3)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
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
述和评论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
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教(学)后反思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年级 :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 讲读课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2-2-16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预习并掌握“攒、拗、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品位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揣摩本文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着重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
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1、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正确评价老师。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一﹑自主学习 (自然过渡) 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你能用平面图画出来吗?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
得这样清楚?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你
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展开余文
(4)作者在这里读书快乐吗?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有不同答案写在交流按背面)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你有自己的烦恼吗?把它说出来,让我们来给你
化解化解。
2、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试谈
谈你的看法
教(学)后反思
韩云生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从百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爱的教育》欣赏 (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
《三颗枸杞豆》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