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24  
标签:教学论文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黑龙江省哈尔滨医大附小 

      ○苗鸿爱○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我仅从教学语言、教学情感和教学气氛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分项讲述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

              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林海》是一篇语言隽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写了充满艺术魅力的画面。现在,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看看作家是怎样饱含深情,使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跃然于纸上的。”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导言的形式因文而异,大概有以下几种: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讲解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斟酌结语更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从而达到“课尽趣尚浓”的效果。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我结合板书设计了如下结语:“这篇散文,通过作用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现了北大荒草塘的美丽和富饶。它,大像海洋,绿似翡翠,动如波浪,构成了一幅宽阔豪放的画。然而,草塘的可爱,还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草塘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作者把对北大荒的赞美和眷恋之情融进了这美妙的图画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北大荒的向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画线处是板书内容)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课虽然结束了,但情却并未尽,意亦犹未己,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二、在体会情感上下功夫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老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萌动。课堂上我不仅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着力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相通。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方设法加深自己的理解。

          我在备《白杨》一课时,首先读了袁鹰的散文集《凡帆》,反复体味其中《戈壁水长流》等文章;同时阅读了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白杨的目的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我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讲课时,我利用导言介绍文章背景,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我带着这种情感去讲课,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种情感,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入情入境。

          在讲白杨形象一段时,我抓住“高大挺秀”这一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其含义之后,便作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人们对此不以为奇;然而此时此地傲然耸立、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旅客带来了快慰和喜悦,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此时,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仿佛再现于课堂,学生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

          课堂上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建设者。此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了全文:“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这发自肺腑之声将教学推向高潮,从而收到了情绪共振的良好效果。

      三、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我在指导学生给《一夜的工作》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划分为四段(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三段。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他们的依据是:其一,本文中心是写总理一夜的工作,所分的第二段恰好是完整地记叙了从当晚夜幕降临到次日雄鸡报晓这一夜的工作情景,从而突出“一夜”,所以这一部分不能拆开;其二,第二段开头的“一天”,是按时间划分段落的标志;其三,按空间位置可以归纳为:(1)给总理送稿(到达之前);(2)陪总理审稿前后(在总理办公室);(3)感受和心情(在回去的路上)。我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们各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


展开全文阅读
           课堂民主气氛浓了,学生们的胆子大了,思考问题有了深度。他们不但敢于与同学、老师辩论,而且对作家的文章也敢于提出异议。在讲述《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提出:“老师,我给巴金爷爷提点意见。课文中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拍手后,不光看见三只鸟,而是陆续地看到了许多只鸟,可是,巴金爷爷却在‘第三只’后面用了句号,我想应改用省略号。”学生的意见不无道理。他们这种学习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能力”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学生们有了这种自我发现的心理,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因而会学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主动,学习成绩会迅速提高。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棥懊挥猩剑挥兴裁挥腥搜獭!闭饫镄创蟾瓯诤芑牧埂?/P>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生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展开余文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 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钱芹书

          这是《白杨》第一、二段的教学实录。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做到了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第一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看、听、读、画、议等步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画、口说,从多方面去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挺秀。问题的设计,重视了词语的学习,突出了语言的训练,强调了感情的体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把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采取对比方法设计了描述性的小结,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促进他们感受的深化。同时,小结中又巧妙地揭示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学习内容。

          第二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自由读、讨论、分角色读、领读、画关联词语、造句等步骤,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掌握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品格。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又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感情表达的程度,便于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小结的设计,充满了教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理解的深刻,语言的精美,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棗学生会从教师的小结中受到启发,开阔思路,找到自己学习的差距。

          这个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理解,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功夫。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根基。

       

       

       

      
标签:教学论文 讲究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
下一篇: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