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90
标签:
教学论文
为语文课教学形式松绑
转眼间,我从教已十多个春秋了,且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度过的。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我时常反思,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语文课的教学形式问题。
也许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许是初中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从踏入教坛到前两年,也就是大约十个年头的光景,我无论是听本校老师的课还是听外校老师的课,更有甚者观看光碟光盘中的示范课,都有一个同感,总觉得老师很重视如何将一堂课上好,上得书声朗朗,上得热火朝天,上得一问一答,有条不紊,上得滴水不漏,上得让人赏心悦目,上得让观看者自叹不如……但我总觉得,这种上课的形式很好,但它有多强的可行性?教师除了要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外还要批改作业,评析试卷,辅导学生,然后还要每堂课都花好几课时甚至十几二十课时来琢磨这样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其实这个的课上得再好也难以推广,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已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我们去效仿可能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因此我主张语文老师的语文课教学应有自已的个性,发挥自已的特长,不要让传统教学形式和他人的示范课成为我们的禁锢,我们语文教师要为语文课教学松松绑,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已的特长发挥到极至,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使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一、并不一定要将上课的场地完全限定在教室里。
比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九课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当然可以在教室里通过朗读和分析及想象来领略春的气息和写景散文的语言的优美;其实也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用眼睛去看“春”,用鼻子去闻“春”,用耳朵去听“春”,用心去感触“春”,用手去触摸“春”,用脚去零距离亲近“春”,用心去感受“春”。这种真切的体验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精彩,学得更生动、更有形、更具生活气息,既深化了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情感,又促进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让人回味无穷。
二、并不一定每一篇课文都要由老师范读。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我校的个别老师朗读能力很强,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朗读作范读,如果换成是我或其他的老师不见得都能读得出那种“味”;当然,也并不一定要“赶鸭子上架”,比如我们在学习语文版第八册语文下册第五课的时候,我觉得这首现代诗就不必由老师范读,完全可以可借助音频播放器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网络下载的MP3的朗诵录音,那种配乐朗诵的音效其实远远超出我朗读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教育和启示,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更立体、直观和直接,更能让学生掌握和体验到现代诗所特有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效果。
三、并不一定每一篇文章都要从头上到尾。
人们都对“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十分感兴趣”。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例如我们在学习语文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头上到尾。当讲到文章中的鲁提辖三次消遣(或说是激怒)郑屠的时候就只要详讲第一次消遣郑屠的情形、目的和效果,后两次的就不必过细地讲了,甚至可以不用上,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弄明白后面的内容,如果上了,反而显得啰嗦累赘,且显得单调乏味,影响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如文中的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形,只需将第一拳打的情形说出来并分析其打的位置、效果、感受等,后两拳打的情形和效果等就不必细分析了,只需按照前面的思路来分析就可以了,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分析,也都愿意去分析,如果老师实在不放心,可以让学生分析,谈认识,并交流。笔者认为确实不必每一篇文章都从前上到尾。
四、并不一定每一课都要用到板书。
相信很多的老师上语文版八年级第9课曹禺先生的作品《日出》的时候,都会想到我何不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下这段视频,也让同学们对话剧这种文学样式有个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一下人物的精神风貌,体会到作品的精妙;甚至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演一演,体验一下鲜活的人体形象、精神品质和话剧艺术效果,让我们与语文教学轻松课堂来一次零距离体验,来一次真切体验。
五、并不一定都要用单纯的讲的方式。
相信大家不会对《口技》一文中的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陌生吧,那种讲的效果能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可我们的语文课除了教师的讲的方式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更多的表现形式来打动、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如用视频——“洛桑学艺”的相声来展示口技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学习起这课来就会容易得多,就快捷轻松得多,效果也定增强了不少。
六、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安排的章节顺序来上。
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语文版都将古文单元安排在后面的最末两单元,而事实上每学期的期中考试、都会在制卷上仿中考语文试卷风格设置古文阅读与古诗文填空,通常安排一、二、三、六单元期中考试,这就无形中要求老师不能刻板的按教材从前上到后,要适当、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章节,做到科学、灵活使用教材,机动、适时的展开教学。
七、并不一定每一课都要由老师来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初三时,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就做过这样的尝试,让读初三的我来上《伤仲永》一课,当时我先就教材和教辅资料模仿老师备课,然后克服胆怯心理走上讲台,然后也模仿老师来讲解、朗读、分析、提问、板书,我当然是对这节课记忆犹新,我当然对当时的体验铭心刻骨,我记得当时同学们对让我上课的这种形式特感新颖,倍感兴趣,我与座位上的同学的双边活动虽然不及今天的轻松和融洽,但我感觉得到,他们当时都在认真地听,都在认真的思考和配合我的“教学”,那堂课的效果是大家可想而知的,无论是我还是坐在底下的“同学”,大家都受益匪浅。因此,我也效仿以前老师的做法,让我的初三学生代我上了几节课,现在他们几个都觉得这种做法特别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会到老师的不易,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并直接延续到现在的读高中学习中,并会延续到将来的大学学习中,估计有很大可能会让他们走上从教之路,就像我是受老师的培养与醺陶一样。这样的教学真可谓之为一举多得呀!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该拘泥固执于某种呆板的形式,完全可以本着让学生学好的原则,结合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活我们语文教学,为语文课教学形式松绑。这样老师都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既学习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岂不妙哉?
邱庆华
标签:
教学论文
为语文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中的初浅尝试
下一篇:
杜甫《孤雁》赏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