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161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体现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字词的意思,逐句翻译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 代作家。
2、读准下列字音。
藐( )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凹凸( )( ) 凹者为壑( )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3、挑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齐读课文。
三、理解字词, 翻译句子,了解内容。
1、注意下列字的意思。
⑴ 明察秋毫( ) 私拟作群鹤舞空( )( ) 项为之强( ) 素帐( ) 作青云白鹤观( ) 常蹲其身( )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凹者为壑( ) 鞭数十( ) 为所( )
⑵ 一词多义。
而 拔 山倒树而来(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以 徐喷以烟( )
心之所向(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之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项为之强( ) 为 以虫蚁为兽( )
观之正浓(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驱之别院( ) ( )
2. 翻译句子。
①根据课下注释并结合自己所积累的文言知识,逐字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并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作圈点批注。
②小组讨论,解决疑难,若小组仍解决不了,此时可参考资料。
③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④教师小结,总结翻译方法。
学生动笔完成下列句子:
①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分析课文。
①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那几件趣事?描绘了那几幅图画?
② 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③“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 表现“我”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的语句是
展开全文阅读
② , , 一句表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
四、学习探究。
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何南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幼时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