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85
标签:
教学论文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
张家口市下东营小学
○李爱兰○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必须从整体出发来确定知识和能力训练的项目,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
首先,就教材本身来讲。小学四、五、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都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并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精心组织了每一组课文。每组课文都包括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和读写例话等。这样,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每一组都按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读写相同,互相呼应,循序渐进。重点训练项目内容既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又包括运用这些知识去读去写的方法。比如,文章有主次详略,过去我们把这样的知识告诉学生,现在却作为重点训练项目提出来。一个叫作“主要的和次要的”,是教给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要分辨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还有一个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是教给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要分清主次,主要内容要作为重点来写。一个侧重于指导读,另一个侧重于指导写。这样既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必将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读写知识,同时受到系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
其次,就学生认识规律来讲。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由于训练项目专一,各项非重点训练项目都围绕着重点训练项目来进行,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练习的机会。一篇文章,包含着许多教学因素,可以提出许多教学要求。诸如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无所不包。如果在教学中目的要求过繁,必然造成面面俱到,学生所得却面面“俱不到”。再加上篇篇课文字、词、句、段、篇等,又不环绕一个训练中心,时间久了,学生必然觉得学习语文不过如此,索然无味,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把教材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个东西是最美满的,浑凝调合,周通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叶老这段话讲的是作文,我想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也应该围绕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的。这就避免了字词一块,分段一块,分析文章一块的问题,使课与课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从重点训练项目学到的知识、能力逐步“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下面以一组教材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的。
一、研究每篇课文在完成本组重点训练项目中所担负的任务。十册第五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偏重于读的训练。课文《跳水》《蛇与庄稼》《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和狮子》以及《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的习作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安排的。《跳水》《蛇与庄稼》是讲读课文,是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重点课文。通过《跳水》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字词、分清段落、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蛇与庄稼》一课,要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通常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是比较简单的联系,有的是比较复杂的联系。要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文章所描写的事物,并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这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既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又训练他们阅读文章的基本技能。《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重点训练项目经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已初步领悟有关知识,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理解课文,加深对重点训练项目的理解并初步加以运用。《我和狮子》一课是独立阅读课文,是检查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把对重点训练项目的运用落实到独立阅读中去。教师要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检查阅读效果时,主要检查他们是怎么学习
学生说出学习过程。《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课文,把学生在前几课学习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回忆讲读课文的教学,并联系实际指导阅读。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使每篇课文的教学“能力合作”,共同完成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任务。
二、逐课确定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教学方法。《跳水》是本组教材的重点课文,是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主要教材。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根据课后提示的段意给课文分段。接着引导学生逐段学习,了解各段所描写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全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教学第一段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棗人们棗猴子”之间的联系:本段讲了哪些内容?猴子为什么那么放肆?人们为何有这么高的兴致?教学第二段时,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棗孩子”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发生变化。如: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孩子的脸为什么红了?孩子见到猴子摘下帽子戴在头上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学生了解到由于猴子的放肆,事情发展变化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猴子和孩子上,强烈的自尊心促使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教学第三段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孩子棗猴子”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如: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怎样戏弄孩子?水手们看到孩子走向横木时为什么都吓呆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本段主要写孩子与猴子的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教学第四段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棗孩子”之间的联系,同时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本段主要描写谁和谁之间的联系?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时,船长是怎么对待自己孩子的?结果怎样?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孩子的生命有了危险,随时有可能丧命,父亲与孩子之间最密切的联系处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船长,即孩子的父亲急中生智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展开全文阅读
《蛇与庄稼》一课是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是简单联系,有的是复杂联系。虽然也是本组的重点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有了前一课的学习经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如学第一段时可先出自学提纲:本段讲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中提到哪些事物?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请按你对本段的理解画联系图。学习第二段时,也按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讨论: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为什么看哪个村子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说说猫与苜蓿之间的联系。
通过讲读课文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有关重点训练项目棗“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感性认识。这个认识要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及时复习巩固,并初步加以运用,使知识逐步转化为技能。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到哪些人,这些人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人物的态度是怎样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使他们所学到知识得到运用。
《我和狮子》一课是独立阅读课文。应让学生充分“独立”阅读。学习之前,让学生根据前几课的学习方法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然后让学生按照课后的阅读提示自学。
《读写例话》要在复习《跳水》《蛇与庄稼》的基础上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指的是什么,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读写有什么帮助。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教学,并不排斥一般训练项目的教学。如果削弱了字词句的教学,削弱了读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就没有基础。同时在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中要注意各个项目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一个降落伞包》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降落伞包》,并继续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我们预习过课文了,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考虑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为什么以“一个降落伞包”为题目?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1: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同志把降落伞包让给小扬眉的事。
生2:他说得不太全面,我觉得应该说上在什么情况下,周恩来同志把降落伞让给小扬眉,结果怎样?
师:好!你说说看。
生2: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小扬眉。中途,飞机遇到寒流,情况十分危险,机长命令大家跳伞。小扬眉没有伞包,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的事。
师:谁说说课文为什么以“一个降落伞包”为题目?
生1:因为小扬眉有了降落伞包,在紧急情况下跳伞,就没有生命危险。
生2:因为小扬眉没有降落伞包,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这个降落伞包很重要,所以课文以“一个降落伞包”为题目。
师:你说说这个降落伞包为什么很重要?
生:因为这个降落伞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师: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同志把伞包让给小扬眉,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生:表现了周恩来同志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师板书:舍己为人)
师:看课文是怎样通过写周恩来同志让伞包这件事来表现周恩来同志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的。
师:这篇课文有几段?
生:这篇课文有五段。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段。谁读一读?其他同学考虑本段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这段告诉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46年1月的一天,人物是周恩来、小扬眉和工作人员,事情是到重庆去。
师:谁有补充?
生:还告诉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飞机上。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一段写着“乘飞机到重庆去”。而且其它段写的事都是发生在飞机上。
师:你能把各段内容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很好。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看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这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写周恩来乘飞机到重庆去。第二句写同行的有小扬眉。
师:你概括第二句意思时,为什么没有把“工作人员”说进去?
生:因为“工作人员”在这件事中不是主要人物。
(师出示训练题目:请你从下面的三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本段段意:1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到重庆去。2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有小扬眉。3周恩来同志到重庆去,同行的有小扬眉。)
师:选择段意时要考虑全文的内容。
生:我选第一句。因为这句最简练。
生:我选第二句。因为第一句没有“小扬眉”,而“小扬眉”又很重要,伞包就是让给小扬眉的。第三句没有“乘飞机”,而“乘飞机”也很重要,事情发生在飞机上。
生:我也选第二句。因为第二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
师:对,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内容。谁再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生: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有小扬眉。
师:谁能根据这个段意拟一个小标题?
生:飞到重庆。
生:应该是飞往重庆。
(师板书:飞往重庆)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段,每人一句轮读。
(生轮读第二段)
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把这一段分为三层。
展开余文
(生默读课文后讨论分层)
生:这一段分三层。第一层是从“飞机飞得又快又稳”到“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写飞机飞行又快又稳;第二层从“突然”到“沉甸甸地急剧往下坠”,写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剩下的是第三层,写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扔行李,还让大家准备跳伞。
生:我认为应该把“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分到第三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层都是写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失去了平衡,情况十分严重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同意第二层到“情况十分严重”。
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这三层的主要意思。
生:第一层写飞机飞得又快又稳。
生:第二层写飞机遇到寒流,急剧往下坠,情况十分严重。
生:第三层写机长让大家准备跳伞。
师:同学,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概括出第二层意思的?
生:我是一句一句连起来想的。第一句写“飞机遇到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第二句是“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第三句写“飞机急剧往下坠”,第四句写“情况十分严重”,这一层的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都是写“情况十分严重”的。我又想,情况十分严重都是因为飞机遇上了强烈的寒流。所以第二层的意思是“飞机遇上强烈的寒流,急剧往下坠,情况十分严重。”
师:像这样根据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来概括层意的方法很好。
师:谁读读第一层,其他同学找出比喻句。
生:“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是比喻句。
师: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什么?
生:把“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比作“波涛汹涌的大海”,用“波涛汹涌的大海”比喻“层层叠叠积雪的山峰”。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呢?
生:当飞机飞到云层的上面才能看到这种景象。
师:说明这时飞机是在高空正常飞行。
师:看第二层,请四位同学读,每人读一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生读课文)
师:从哪句话看出情况最严重?
生:“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
师:“平衡”是什么意思?
生:“平衡”是“平稳”的意思。
师:“失去平衡”是什么意思?
生:失去平衡,是说飞机飞得不平稳。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飞机失去了平衡”?
生: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急剧往下坠。
生: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
师:飞机为什么失去平衡?
生:因为飞机遇上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所以飞机失去了平衡。
师:我们了解了第二层四句话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飞机“冻僵”了,“急剧往下坠”,“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的危险情景,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层的四句话。
(生读课文)
师:看第三层,谁读?其他同学考虑机长让大家做哪几件事?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机长让大家做两件事,一件是命令机械师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另一件是让大家准备跳伞。
师:课文第二段的三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生:第一层写飞机在高空正常飞行,第二层写飞机遇险,这是没有料到的,课文中用了“突然”把一、二层意思联系起来。因为飞机面临着危险,机长才让大家扔行李,准备跳伞。(师出示训练题目:根据第二段的三层意思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1飞机在高空正常飞行。2飞机遇到寒流,情况十分严重。3机长让大家准备跳伞。)
生1:“飞机遇到寒流,情况十分严重”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生2:我觉得把三层意思连起来才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生3:我认为第二层,第三层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师:我同意后两位同学的意见。课文中比较长的段落,我们可以先分层,用综合层意的方法来概括段意。
师:谁能给第二段拟个小标题?
生:飞机遇险。
(师板书:飞机遇险)
紧紧围绕重点,突出段的训练
——《一个降落伞包》教学片断评析
张家口市桥西区教研室 席彬祥
此教学片断有以下特点:
一、重点训练项目明确。中年级阅读教学常常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项目。在此教学片断中,李老师主要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段意,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段意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一段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并抓住关键词语“乘飞机”“周恩来”“小扬眉”设计了三句话,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句作为本段的段意。
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样做既及时地反馈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内容这一规律性的知识。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李老师根据这段文字较长、层次清楚的特点和学生不容易把握住主要内容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先给课文分层,概括出层意,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本段的三层意思归纳出本段的段意。这样做使学生认识到较长的段落可以通过分层来把握主要内容。在第二段教学中,李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概括出第二层意思的”,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情况。
在段的训练中,李老师始终引导学生把理解段落的内容置于理解全篇文章之中,注意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使阅读教学中段的训练从单纯的词句理解中解脱出来,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的思维,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如:揭示课题后,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概括第一段段意时,又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扣“乘飞机”和“小扬眉”来确定本段的段意。
二、通过词句训练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在段的教学中,李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句子的理解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在句子的训练中,又特别注意重点词语的训练。如:在第二段第二层的教学中,李老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在理解了每句话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从哪句话看出情况最严重”。接着,又围绕“平衡”一词讨论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①“平衡”是什么意思?②“失去平衡”是什么意思?③从哪些句子看出“飞机失去了平衡”?④飞机为什么失去平衡?这样做为学生准确地掌握本段的主要内容、突出训练重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标签:
教学论文
围绕重点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苦为舟,以爱为桥
下一篇:
以“情”激“情”,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