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342
标签:
教学论文
以情激情,增强教学效果
大同市城区十四校
○马桂英○
“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情”激“情”,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情”导入新课
“情感具有感染性。”每课书的教学之始,最好能通过教师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抓结局导入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六个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五位八路军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血汗交织的脸上洋溢着胜利者的喜悦,他们昂首挺胸,眺望远方,迈着艰难而又坚定的步子向着悬崖的边缘走去……顿时,在那陡峭的狼牙山顶上、山谷中响起了这样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壮烈豪迈,这声音坚强不屈,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你们一定很想了解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经过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在释词、析句、理段、明意的过程中放纵奔流,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以对比导入
在教学《风》一课时,我在同学们明确了课文是写春风的基础上讲到:一提到春风,我就会想起《咏柳》这首诗来,大家还记得吗?(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边忆边吟,吟后接着讲),这剪刀似的春风为大地裁出了宽松的绿袍,给树木理顺了柔美的秀发,真值得赞美。可是,破落衰败的旧北京的春风却没有这分福气,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风》,找找原因。这样一引,学生兴趣颇高。课堂上通过讲读,互议、赏析,不仅了解到了旧北京春风“怪”的特点,找到了“怪”的原因,而且从中进一步领悟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
二、以“情”剖析内容
怎样才能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
(一)抓感情的主线
《林海》一课,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含有“亲切舒服”的三个句子,并比较一下表达程度。当学生一致认为三句相比,步步加深之后,再结合课文逐句理解。
我先让学生围绕(1)作者为什么先观察岭,又观察林,后观察花呢;(2)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自学描写岭、林、花这几个小节,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赏析这一部分,学习作者借生动形象地写物而抒情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大兴安岭景色的特点,即“美”。水到渠成,学生已明白了大自然赐予大兴安岭的景色美使作者改变了“奇峰怪
石”、“高不可攀”的印象,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
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得以升华的呢?是作者展开两次联想所致。在教学联想部分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着重理解:(1)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在谈体会时,学生由铅笔、直尺、桌椅、门窗谈到了国家建设;由木材的紧缺谈到了植树造林、保护树木的重要;有的假设,有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了大兴安岭的内在美,全身心流淌着“亲切舒服”之感情。
(二)提假设的问题
在学习《琥珀》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议,找到了松脂球形成的四个必要条件:(1)夏天,太阳光强烈;(2)是在松树林里;(3)两虫巧遇时,正好一大滴松脂掉下为;(4)松脂继续滴。当学生说出第三个条件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不是这么“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饶有兴趣,有的说,如果蜘蛛扑过去把苍蝇吃掉,腆着肚子爬走了,这滴松脂才掉下来,那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有的说,蜘蛛刚把苍蝇吃掉,松脂滴下来,那从表面看去琥珀里面就只有蜘蛛了;还有的说,没等蜘蛛爬过去,松脂滴下来,蜘蛛不会再去自投罗网,那琥珀里面就只有苍蝇了。假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考虑的周到,推理的严密。
(三)设赏析环节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观察,大凡你要求做的,学生或习以为常地照做不误,或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神情。但如果是你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探索的,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往往显得异常兴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时间到了还有要发言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就是积极的情感促进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保持积极状态。我在突破重点、难点时,设置了独立“赏析”这一环节,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体会。
展开全文阅读
在学习老舍先生写的《风》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二、三段,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共同总结了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三种基本方法,即(1)择物要有代表性;(2)联系起来表中心;(3)观察叙述带感情,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点独立赏析四、五段。学生赏析之后,谈到了:作者观察时选择了“金銮宝殿”、“皇城的红墙”这两种最坚固的大型建筑在风中的情形,说明了风大;窗台、窗棂这些细小的地方都不能幸免,可见风无处不去;两个“一会儿”,说明了风来风去没有规律,令人心慌,叫人生厌;无论是轻的破纸、干草叶儿,还是稳的“金銮宝殿”无不受大风的摆布,可见风“怪”至极;满月时没有风,竟成了“福气不小”的先兆,可见人们对风深恶痛绝……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比我们口干舌燥地去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情”结束全文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一)比中激“情”
在《风》的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怪”字,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赏析,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不仅对解放前旧北京的春风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观察要细致。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有意识地增加了两个环节:(1)请班上两位在北京生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今北京春天刮风时的情景,意在在学生的思想上形成一个鲜明的新旧社会的对比,进一步认识植树造林的重要;(2)巧妙地利用板书的词语连成一首小诗:旧北京,破落衰败,春天的风特别怪,可它挡不住春到来。要想国富神州美,人人动手把树栽。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学生热爱新社会,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的情感。
(二)以古“情”激今“情”
在教学《古诗二首》,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时,我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课堂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诗人借重阳佳节的来临,抒发了节日思亲的情怀,表现出对故土深沉的爱;《赠汪伦》则用浅显易懂的诗句赞颂了朋友间的友谊。古人都能做到爱家乡,惜友情,我们又怎么做不到呢?”
(三)留疑激“情”
结束《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时,我讲到:随着正月的过去,闰土走了,“我”是多么思念这个不但会装捉小鸟,还知道很多希奇事的朋友啊!可是,事过三十年,当“我”重返故乡时,发现闰土变了,他们之间竟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什么造成的?请同学认真地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实践使我体会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并注意三者的和谐统一,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展开余文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诱发激情,水到渠成
——《琥珀》课堂教学评析
大同市教委教研室 任玉琴
《琥珀》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条理清楚,构思严谨,文字考究,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教材。马老师针对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变序法”,通过假设提问,推“波”逐“浪”,抓紧教学有利时机,抓住关键内容,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处于积极活动状态,表现出对自然科学探求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课堂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乃至智慧的迸发,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而适宜的课堂气氛是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的。马老师在教学《琥珀》一文时,首先以“人造琥珀”这一实物导入新课,而且改变学习顺序,即从学习第四段开始,使学生了解琥珀的样子,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接着从第一段了解琥珀形成所需的时间,便奔向重点第二段。
这一段共分两层:一是松脂球的形成,二是化石的形成。对于松脂球的形成老师引导重点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松脂球形成需要的条件并说出理由。同时要学生理解描写太阳句子的用意,这样为大滴大滴松脂淹没了两只小虫预设了条件。当学生对此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老师便通过假设提问(假如不是这么“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诱发的办法、找准突破点,示意学
生展开丰富想象、假设情景,想象各种可能。进而体会作者考虑周到推理严密的逻辑思维。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引疑设问中注意了“趣味性”、“启发性”、“变异性”。使学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沉浸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气氛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形成化石这一层,以旧知“黄河象的骨骼变成化石具备的条件”找出松脂球形成化石所需条件大致相同的结论及作者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其次,常识性课文担负着双重任务:其一使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其二要学生从中学到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马老师把这两点融在一起,既讲清了科学知识,又重视了语言文字的教学;既完成了常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外,又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诱导学生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入探索,步步升华,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科学知识的传授达到了和谐统一、水到渠成,收到了两全齐美的效果。
“以情激情”的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教学。教师是这一教学中的开拓者,以诱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这一良好境界为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多思、善解、会问,辩中有理、析中有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快乐教学”的方法。
标签:
教学论文
以情激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
下一篇:
浅谈“球形”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