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5571
标签:
作文指导
八年级作文指导
情节突转,巧生波澜(作文记叙文技法指导)
编制:甄怀东 审校:崔剑锋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
【例文赏析】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杨汗光 文)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美国刀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展开全文阅读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
珍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喜欢收藏,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友谊,一滴泪,都是我珍藏的对象。每每闲暇之时,或触景生情,我都会翻阅那些珍藏的点点滴滴。
一阵微风吹过,“丁零丁零”的响声在房间里回荡,悦耳极了。我一听到这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珍藏了两年的“秘密”总会浮现于眼前——“快来买呀!精美礼品大减价,绝对全市跳楼价,快来买呀!”摊主那铜锣般的大嗓门吸引了我。挤过去一看,嘿,东西还真新颖,价钱也真怪便宜。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好友小A的生日,买一份送给他也不掉价呀。想到这,便挑了一串很时髦的风铃,回到了家。
进门后,我又将风铃拿出来欣赏。呵,纸花铜扣,精巧雅致,真漂亮,够劲!朋友收到这份礼物,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反正后天才送人,何不先挂在屋里风光风光。哦,对了,先让妈妈开开眼吧。
我兴冲冲地拿着风铃跑进厨房。“妈,您看!”正在做饭的妈妈抬起头,眼睛猛地一亮,在围裙上擦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说:“真漂亮,这……这是送给谁的?”“当然是送给您的!”我信口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话说出口,我的脸发烧起来;这可是送给我的朋友的,怎么能和妈开这个玩笑呢。没想到,妈妈的眼圈竟红了,喃喃地说:“谢谢,我的好儿子!”我本想要回风铃,可看到妈妈那高兴的样子,只得违心地说:“别客气。妈您喜欢吗?”“喜欢!喜欢!”妈妈连连点头,还撩起围裙擦着眼睛,“你爸就要回来了,快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不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妈妈赶紧上前,指着风铃说:“这是儿子送给我的!”“真的?”爸爸露出诧异的目光。“真的。是真的!”妈妈说着又撩起围裙擦起眼泪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疼人了!”此时,我看到妈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爸爸也没了往日的严肃,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我也分明感觉到那手是颤抖的。“好儿子,行啊!过去从没见你这么疼过你妈,现在总算长大了,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还给她买了这么漂亮的生日礼物!”
什么?!爸爸的话好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的耳鼓嗡嗡的。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在心里重复一句话:“妈妈,妈妈的生日……”
这个误会的“秘密”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一直把它作为生活馈赠的“礼物”珍藏在心底。至今仍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的;我只记得那晚我哭了,哭的很痛。为什么呢,不知道。也许是为自己的虚伪而悔恨,也许是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也许是为母亲的渐白的双鬓、渐瘦的身形而心疼……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这在中学生中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写成作文自然也属于“老套子”文章。这篇习作妙在以一句“谎言”一转,转出了另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使得文章有了新的内容与新的意味。文章悬念的设置也很突出,开篇以听到“丁零丁零”的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让悬念顿生;在叙述风铃故事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向妈妈说明撒谎,而是将错就错,让妈妈眼圈发红,撩围裙拭泪,跟爸爸夸耀儿子,父母的手都有些颤抖,觉得“儿子长大了”。这些平日里不能让“我”感受到的生活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
【技法点拨】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刀》一文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再如: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接着又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满场喝彩;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们惊怒;最后题曰“偷得寿桃献至亲”,众人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运用“突转法”要注意:
一、情节的“突转”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不能违背客观情理;
二、要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
【技法演练】
1、试分析下面短文中“顺势”和“逆势”间的变化转折。
猎 狮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全文一百多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个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往非洲打猎(顺势),但不幸身亡(逆势)——第一个波澜;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体(顺势),不料运回的是狮尸(逆势)——又一个波澜;伊丽又去电再索夫尸(顺势),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势)——一个更大的波澜。作者就是这样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效果。
2、为下面的故事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结尾。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展开余文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
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巩固训练】
请运用本课学习的“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本文的题眼是“没想到”,文章的内容应是由“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震撼人心的事,即表现出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题目限定了所写的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开头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叙述,结尾一定要点明“没想到”这个题眼,既照应了开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或适当的评论。
李逍遥
标签:
作文指导
八年级作文指导
情节突转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
下一篇:
《专题•鸟》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