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33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探微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胡柳
内容摘要: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结合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联想,直觉,灵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
关键词:创造思维 语文教学 探微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我们正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在这个时代,科技、人才将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创造水平与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995年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就是要靠教育。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的发展与开发,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新时代教师庄严而神圣的义务和责任。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无不表明,任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罗杰斯在他1961年出版的《论人的形成》一书中就指出“人人都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去发展这些潜能”。罗杰斯特也同样地认为,不应该把创造性看成是哪些专家、学者的特权。“第一流的菜肴比第二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呼唤着创造人才。创造的核心,即是创造思维。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一个创新的思维,即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思维。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作为一名肩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去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语文教学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联想的能力、诱发直觉和灵感。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所得到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发散(辐射)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的,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都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单调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化和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发散思维。真是“题海泛滥,日胜一日;标准化试题,年复一年;答题技巧精而又精,批判思维,创造思维,日亏月损”。学生的心态犹如林黛玉初进大观园那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而那种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其教条化、模式化的教学,不知压抑和埋没了多少人才。因此,传统的培养方式亟待改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成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
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任务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天空”的环境和“异想天开”的氛围,就要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思维定势,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让思维多向流动,以便获得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性培养。
首先,教学中,要努力尝试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突破教材和教参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势,实现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比如《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就是这方面成功的表现,使人耳目一新,得以重新认识了孟尝君其人。教学《俭以养德》时,可以从诸葛亮的原文《戒子篇》入手来进行教学,以本求源,从而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则可以在介绍时代背景后,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面对特务的枪口,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怒气冲天地登上讲台……”模仿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情形作一次声情并茂的讲演,课堂上将会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学生会更多地显露出愤怒的。这是那种拿着“手术刀”条分缕析,让学生支离破碎地接受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也可不按课文的行文去讲析,而是从三个故事入手,犹如一名战地记者深入前线采访,然后自然急于告诉“我的朋友”,自然地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自然地回答 “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自然地产生“向最可爱的人学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一次记者实地采访的心路历程,真正实现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根据同一作文材料多角度立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寓言《守株待兔》教学之后,可启发学生脱出文章的思维定势,自己确定文章中心,会认为《守株待兔》好,抓住守株者的恒心、忠心、毅力立意,也不能不说是举一反三。《皇帝的新装》完全可以拟一个《皇帝的新装新章》的题目,完全可以:一从皇帝的角度发散;二从骗子多角度发散;三从大臣的角度发散;四从小孩的角度发散等多方面的角度立意。《愚公移山》学完后就可能有同学站起来侃侃而谈:愚公移山中愚公固然精神不愚,但其行为愚不可及。他为什么不搬个家,搬出穷山沟,下山脱贫致富。今天的三峡移民,难道他们应该守住那老家,自己来修堵防水墙?特别是今天的生态移民,难道还应该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还一定要人定胜天么?
展开全文阅读
再次,是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推敲,查看有无疏漏之处,对课文相关之处等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卧看牵牛织女星》可引导学生对星座进行实地观察,并与课文对照分析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鉴赏、评价的能力。
第四是从文章的情节、层次结构表达手法等入手来进行增添补充。如将《木兰诗》改写成叙事散文。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凯旋归来后,又谢绝高官,重还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一个既是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铁马金戈的英雄,无不自然诉诸笔端。再如将《小桔灯》续写成《王春林的故事》,扩写《春夜喜雨》等。
最后,对题目进行再思考,再创造。教学《死海不死》时,板书完标题,可针对题目那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的新颖性进行启发后,要求学生也来对照模仿,一般来讲,学生在5分钟就可以拟出如《孤儿不孤》、《富人不富》等标题20多个,一个班不重复的会拟出90多个颇有创新的标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再创造拟题训练,也不失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真正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再如《小桔灯》能否用《小姑娘》或其它为题辨析中可读出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 “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演化主题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二、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造思维的温床。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是说。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就会随之枯竭。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阅读语感训练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都是感知语言材料的很好办法。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任何形式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丰富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储存大量的表象。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尤其是感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又何来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呢?语文教学中,可广泛运用挂图、自制教具、实物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也可利用电化媒体达到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丰富感性知识的目的。如教学 《安塞腰鼓》时播放《安塞腰鼓》碟片,教学《长江三日》时播放《长江三峡》影碟。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到校外观察大自然四时不同的风光,参观工厂、工地等,均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然,尤其是教学远离社会生活,教师用文体知识、写作技巧取代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灵性的启迪,教师绞尽脑汁地讲授写作技巧,学生则搜肠刮肚、搔破头皮地臆想杜撰,无感何以有情?无情又何以感人?
第二,充分利用语文手段,强化表象的储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走人了重文字而轻语言的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时,凭眼观文字,凭口读出声,凭耳接受信息,凭脑勾起想象和直接产生联系,形成表象,从而进行储存。阅读时应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过往知识体验和情感经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使之具体、生动、形象。如教学“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时,就会有学生在纸上画出疏疏落落的几笔,实难称漂亮的画。就会有同学激动地讲:“这真的仅仅是火柴?分明是那无名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就会有同学动情地指着图画侃侃而谈:“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放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不正是一簇跳动的火焰在升起,升起在那茫茫无际的荒草地,划过那阴沉沉的天宇,横扫着荒草地那萧杀气。无不给人以光明、温暖、希望和力量!”
当然,光靠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延伸到课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来加强表象的积累、贮藏,可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词语妙联、成语接龙、对对联、写脸谱等,还可组织开展读书座谈会、评书评报会、辩论会、阅读竞赛、摘抄、办手抄报等。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编讲故事、文学形象评点、影评、自改互改、自评互评作文等活动。扩大表象储存,也可以走出课堂,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角色创造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这一切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第三,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有新的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达到培养想象力所应达到的境界。
有的课文以情取胜、情在境中、境中见情,令人遐思。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盼春、绘春、赞春都极富诗情画意。还有严文井的《浓烟与烟囱》则是以智取胜,智在境中,境中溢智,令人神怡。要能直觉这些,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出情调,就要加强再造想象的培养。教学中,可在读前想,读后想,读中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从而达到语言文字深层次地感知与把握。比如杨朔在《茶花赋》中写到“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苞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当学生阅读到这里,想一想,就能透过这画面看出作者的立意,祖国是可爱的,是欣欣向荣的,她已以她美丽的姿质屹立在世界之林。从而实践了鲁迅先生的“从字里行间里看字。”
第四,创造想象——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在展开想象时活跃着的都是形象的本身,而且都是根据已有的关系建立新的形象。有了前面的再造想象的积累与储存,现在运用于作文之中,可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时时展现创造想象的火花,新生创造想象之果。
《安塞腰鼓》的火热、狂烈刚刚领略之后,就可让学生去领略《二泉映月》的清新与激越,从而将这种感觉述诸笔端,既体现了再造想象,同时文中的想象,也无不是创造想象之花在开放。当然,想象作文,更要让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许多想象看起来超现实的,但他们可以想象出许多自己尚未直接感如过的事物形象,甚至能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奇特形象,诚如诗人雪莱所言“想象是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可以概括一个故事,甚至一首诗,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具体情景,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根据所给作文材料,拟定开头,练习结尾。让学生捕捉创造火花,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同时,既放马纵横,又束之以规范,还启迪学生的灵智,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得以发展,得以创新,从而让学生思维的花遍地开放,思维的果硕果累累。
展开余文
第五,培养好奇心,鼓励合理虚构 (想象)。心理学家米德这样说过:“一个20世纪的儿童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劳动。尽管这个发现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何况进人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了人们的共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改变现实中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文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教育中高扬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正如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所言:“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自身是点火种的人。”于此,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就成了一名教师的当务之急,更何况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先导和驱动力。教师更应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对任何事物都要十分留神、观察和研究,并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好奇心越强烈,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自然也就越强。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例如《天上的街市》就应该让学生想象天上街市的和平、宁静,牛郎织女的悠闲……激励学生神往。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师,培养学生好奇心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面向未来,创造与未来同在的好语文教师,从而真正体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三、自由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再想到更多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迁移。正因为如此,联想被誉为智慧的桥梁,创造的桥梁。许许多多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通过奇特的联想而获得的,瓦特之发明蒸汽机,牛顿之“万有引力”定律,莫不如此。
刘勰说:“联想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由此不难看出在语文学习中,联想是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创造性作文特别需要奇特的联想。联想越丰富,越宽广,就越能启迪学生作文的思维,升华作文的中心,获得特别的见解,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联想课文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高妙处。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它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化为线索,欲扬先抑,全文选材借助联想,热情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美好的生活”的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这篇文章还三次出现联想:一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建设新生活;三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遣词造句方面如“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既传其声,又现其形。好像蜜蜂酿蜜时热热闹闹,兴高采烈,充满着劳动的乐趣。“忘记”把蜜蜂人格化,活现出蜜蜂勤奋不息,不分昼夜的神态。
另一方面要学习用联想方法理解、欣赏课文,如教学完《白杨礼赞》中那丰富的联想后,即可及时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自读《井冈翠竹》,想想由井冈山的翠竹联想到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从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联想迁移。也体现杨振宁博士所言 “创造并不是很神秘,转移就是一种创造。”使其突破时空的限制而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无穷”,架起创造的桥梁。
四、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所谓直觉思维是运用己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换言之,直觉是一种未经逐步分析的过程便能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迅速而合理的判断,或忽然领悟其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诱导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课文和作文的思路,重视文题、中心线索的教学。加强速读、速写训练,花大力气激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表现为紧张思考着的问题由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所以钱学森教授提出:“灵感是有的,但是你首先得去追求它,你不去追求它,它也决不会自动找上门来了。”这句话也道出了必须先有“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由高潮转入低潮时,教者不必急于对学生作出评价,往往经过低谷阶段的紧张思索,就会有突破性的灵感出现。紧张的思考之后,让学生放松一下,往往也会诱发灵感的产生,出现“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已不难看出一斑。因而杨振宁教授说:“灵感是一种顿悟。”而作家柴可夫斯基则对此更为形象的指出“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创造,不断地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己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谱写“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为创造之人”的教育新篇章,迎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提高斗门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
浅谈语感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
(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