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励志演讲稿
阅读:741  
标签:励志演讲稿 高一励志演讲稿
体验生命之奥:情感的魅力——《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解读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江

    这里所谓的“生命之奥”是什么?所谓“生命之奥”就是指情感的奥秘。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演讲中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同时,他还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关门,别无他路。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的演讲,就是体验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他体验到了这种情感,他有情感地把这种情感演讲出来。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还有梁启超演绎中国韵文里头情感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吸引了众多听众之“铁”。作为听众之一的梁实秋,在多年之后,用自己的笔,带着“情感”,回忆记述了几例讲演的实情,这就是《记梁任公一次演讲》。今天我们品读这篇散文,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沉醉性的想象之中,由梁实秋的点点滴滴记录,去遥想梁任公演讲的情景,在这种遥想中,去体验梁启超如何富有情感地去演讲。在这种遥想中,去品味梁实秋所写下的点点滴滴往事碎片中融汇的情感。这是解读此文的要旨,而不是评论它是写人之文亦或是记事之义,更不是单纯品评梁启超的什么“性格”,我们要从这个俗套子中突围出来。可以说,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记”为线索品读梁启超如何把情感与品读迸合为一。同时,在这种品读过程中品读这篇小“记”。

1、韵文之情

在这篇小“记”之中所涉及的韵文内容,是梁启超整个演讲的第一讲——“奔迸的表情法”。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一反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含蓄法——像听琴弦外之音,像品橄榄回甘之味——而是“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要想理解这篇小“记”,就必须先理解这种情感的诗歌。因为这些韵文也都是“记”的组成部分。文中就所讲“奔迸的表情法”举了三个例子。让我们从这三个例子当中去体会这些韵文中的情感是如何“奔迸”而出的,是如何的“奔迸”动人。

文中所记《箜箜引》是第一例。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首“引”写的是一个狂夫,在一个寒冷的早上,于黄河之畔“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来想拦住他,但没有来得及,狂夫溺水而死。其妻受此刺激,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梁实秋在文中曾评说这首诗——“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其中“起承转合”是何意思呢?“起”,诗歌第一句,开头交待事情之缘起,妻子呼唤奔河而去的丈夫:‘公无渡河’;“承”,承前句交待“公”之行为,他“竟然”去渡河,“竟”字写出“公”之行为荒唐,人物性格之偏执;“转”,事生波澜,情势陡转,他溺水而死;“合”,事情结尾,妇人悲叹“奈何”、“奈何”!

    梁启超对这种用极简单极朴素的话语直接表达“公”之妇自己内心痛苦的表情法予以极大的肯定。声声痛嚎,不忍卒听。梁启超认为,此情此景,“若要多著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掉了。” 这里体现的是一个“直”字,是“奔迸的表情法”特点之一。

文中所记第二例韵文是《桃花扇》唱词——“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这是明将左良玉接到崇祯皇帝自尽驿报的唱词,全句是这样的:“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篷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惟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这些唱词,写得极好。用梁启超讲演时的话来说“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鲜红的血”和“呕”,生动地写出了左良玉对崇祯皇帝自尽的悲怆和痛恸之情。这里体现的是一个“真”字。

文中所记第三例韵文是杜甫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凡诗写哀痛、愤恨、忧愁、爱恋都还容易。写欢喜,是比较难的。这首诗个个字受声律的束缚,但杜甫却将欢喜之情写得如此淋漓,其中典型的诗句如“漫卷诗书喜欲狂”等等。梁启超当年对此评论说:“那一种手舞足蹈的情形,读了令人发怔。”“发怔”,其实就是受到震撼的缘故。杜甫的情感发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化”,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掩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语句和作者的生命迸合为一。这里写杜甫怎样的欢喜,体现的是一个“活”字,活灵活现。这仍就是“奔迸的情感”。

2.讲者之情

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我们古代这些诗歌其所贵者首先在出自于肺腑。当然,这就令读诗人肺腑皆感动。梁任公理解了韵文“奔迸的情感”,所以,他以“奔迸的情感”作演讲。因此,梁任公先生演讲自身之情必与诗情融合为一。

文中写“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前面我们说过,此诗句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句子都是带着“鲜红的血”从腔子里“呕”出来的。所以,梁任公非常喜爱,很受感动。在说到“最喜爱”,据梁任公自己讲,在小时候读它,便不知淌了几多眼泪。他说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他对这些诗的感情是多么深,当然讲到这些动人之处,“悲从中来”,里面还有着深厚的家国之忧。

同样,他讲到诗歌中的欢愉之情时,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典出《诗大序》,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前,还有一句前提性的话语——“歌永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说,诗人到了高兴处,“歌永之”不足以达情,也就是不过瘾,所以,手足并动,以助其歌。同样,梁任公演讲时,感到口讲之不足以达情,故手足并动,舞之蹈之,以助其讲。


展开全文阅读
此时梁任公已经忘情于演讲之中,或者说他自己的生命与诗中人物迸合为一。他讲诗,实在是以诗人之身在演讲。

3、听者之情

再体验听者当时听演讲的情景。“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忆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听者对当时演讲情景的生动回应。其中“屏息”二字颇有意味,其核心情感是一个“怕”和“盼”。那种静静的等候,仿佛气息凝固了,也许掉下一颗绣花针都听得见,他们怕打搅先生的记忆。那一个“待”字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期盼,等待先生把要背诵的诗句想起来。而后,当先生忆起后,“跟着他欢喜”,虽则是先生回忆起诗句听者自己却如释负重。听者与演讲者情融为一。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是难得。

听者之情还表现在下面的表现里:讲到痛心处“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时,“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泪下沾襟了”。“不知有几多”,是说落泪人数之多;“泪下沾襟”,是说听讲的人为之动容的程度。甚至有许多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样都体现了听者之情。

4、“记”者之情

品读这篇散文,我们要从“记”者的表现里细细地体悟讲演者表现之魅力。

首先要体悟的是“时间”。这篇文章所直接透露出的信息是作者听演讲之后“二十余年”关于茅津渡的回忆。其实,这篇文章写于五十年代。大家都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一位老师的演讲能在这么多年之后,还能让他的学生忆起讲课之情景,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泯灭学生的记忆,这本身就是老师讲课之魅力体现。我们要把文中这些情景放在漫长的时间背景下去品味。

其中如“他的讲演稿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还有梁任公开始讲课的神态——“眼光向下一扫”,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随之,“眼睛向上一翻”,又说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种谦逊又自负的开场白,让“记”者铭记在心。还有那秃头顶、宽下巴、着长袍、步履稳健的人物形象。多年之后,记忆如初。

“记”者在“二十余年”之后,在黄河茅津渡候船渡河,面对“黄沙弥漫,黄流滚滚”的黄河,心生苍凉,触景生怀,忆起了“乱流而渡”时溺斃的“狂夫”,想起了呼天抢地的女人,想起了声音“宏亮”而“激亢”的演讲先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演讲之况如在“记”者眼前,演讲之声如在“记”者耳畔,为听者“活画出一出悲剧”。黄河渡口触景生情,唤醒对往昔梁任公演讲“公无渡河”经验的回忆,这是诗中的情景及演讲者富有情感的“朗诵”、“解释”所致。

其次,探究“记”字背后的用心。

最后文中几句话,更能体现“记”者之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品读这一段话,我们要先把它与标题——《记梁任公一次演讲》——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有题与尾呼应之功,而且别有意味。尤其是那一个“记”字。平时我们写作文,常有“记……”的题目,比如在春季运动会开过之后,马上写一篇作文——《记2011年春季校运会》。这种“记”是有意识的“记”,事后马上写出来。本文这里的“记”其实是一种“回忆”,“回忆”意味着人的一种责任、努力和情感,他要力图让潜意识中某些保留着的东西闪现出来,这些保留在潜意之中的东西都是无意识记忆。但这些无意识性记忆才是真正有意味的印象保持,它是自发性的,非功利的。它不是意识的选择,而是事情本身在人的意识中沉潜进去的,并在某个时候,受某种诱因的刺激闪现在思维中,如茅津渡忆“公渡无河”之演讲,因而它是记忆中真实保留下的珍贵的东西。回忆者力图确保它们在尘世中得以存在。正如梁实秋之“想起从前的那段经历,笔而记之”。他要把梁任公的演讲情景把自己的无意识记忆形之成为文本记录,成为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一个元素。

    “笔而记之”,本来可以说是“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并写了下来”。这里的“笔”是“叙说、表述”的意思,把无意识性的记忆有意识地主动写下来。这个“记”呢?有“弔”的意味,有“祀”的意思。《汉书•扬雄传》云:“因江潭而淮记兮”,就是到江或潭边去弔记离世的亲朋。“淮”,“往”的意思。显然,梁实秋“笔而记之”是一种很庄重、很严肃的写作,该文本是一种祭悼、缅怀之文,让梁任公的演讲风采保留于世永以垂念。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形于行。梁启超如是,梁实秋亦如是。我们后人品读这一切更当如是,体验“生命之奥”。这是一种陶冶,是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存。

 

安阳

标签:励志演讲稿 高一励志演讲稿 体验生命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人物性格与情感体验意义之比较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定位
下一篇:关注“物名”诠释文本——阅读《“美”在“三味”》一得(《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看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