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991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导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赏析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知识卡片一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其代表作《百万英镑》倍受欢迎,并于1896年2月获得爱斯洛文学奖。  

知识卡片二

刘亮程,文学家,作家,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其中,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并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2.生字

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蹭到一边(cènɡ) 豌豆(wān) 扬镳(biāo) 卸下(xiè)

褒扬(bāo) 顶巅(diān) 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

3.多音字。

(háng) 银行       (chèng) 称心     (chóo) 朝鲜      (bēi) 背负 

行 (xíng) 行动    称                朝                 背           

(héng) 道行       (chèn)  称职     (zhāo) 朝气      (bèi) 背影 

(hàng) 树行子 

(chù) 住处        (hǎo) 好处     (lē) 勒索        (zháo) 着火 

处                  好               勒                 着 (zhāo) 着数 

(chǔ) 处理        (hào) 爱好     (lēi) 勒掯       (zhe)  顺着 

(zhuó) 着落 

4.词语。

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自读课文,整体感悟,理清文章结构。

《辛劳的蚂蚁》

一只蚂蚁搬运经过鹅卵石、杂草,“拽”“扯”“拉”“掀”“爬”

                   “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另一只蚂蚁“举”“叼”“拉”“搡”“拖”“跳”“丢”

蚂蚁的特点: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徒劳

《走向虫子》

思维方式

人                          动物

比较

对比

鲜明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展开全文阅读
问题一:整体感悟。

1.《辛劳的蚂蚁》的题目是“辛劳的蚂蚁”,你如何理解“辛劳”?

蚂蚁的辛劳是虚伪的,是愚蠢的,表现了对蚂蚁的欺世盗名的辛辣讽刺。

2.《辛劳的蚂蚁》中,蚂蚁的愚蠢表现在什么方面? 

搬运无用的东西,遇到障碍不知绕开,遇事不知动脑,只知道蛮干,不知团结合作,托运东西毫无目的……

3.《辛劳的蚂蚁》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内容。

作用: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它缺乏判断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吃的,什么东西不是吃的。

它捕获到一件东西;那东西一般无论对它自己或者对别人都是毫无用处的,那东西往往比其应有的体积大六倍。

(2)它不能绕过一个树桩,找不到回家的路。

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3)(它)并不讲求实效,因为它抵家时从来没带回去一件它头里搬运的东西。

那条蚱蜢腿又一次被拖着走遍了那块老地方……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到最后,把它丢在了路当中,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

4.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特点?

欺世盗名:无目的、无功效、徒劳。

5.《走向虫子》一文描述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分别在做什么?

八脚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

6.《走向虫子》通过写小动物的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都各有各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问题二:重点探究。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作者在写蚂蚁搬运东西时,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试第2自然段进行分析。

美点1.运用“不是……而是……”关联词,对比鲜明,写出蚂蚁的愚蠢之状。

美点2.“气愤”“恶狠狠”等词的神态描写,“跳”“踢”“啐”“揪”“拉”“扯”“拖”“推”“掀”等动词的运用,突出了蚂蚁的愚蠢,描写中充满了讽刺。

美点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幽默诙谐,又充满讽刺意味。

3.《走向虫子》中,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4.从《走向虫子》一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问题三:语言品味。

1.精读《辛勤的蚂蚁》一文,请找出文中让你心动的段落或句子并简要分析。

例子: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读者感到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像不完全是。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为什么呢?因为它十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2.幽默是一种智慧,是让读者在微笑中品味深刻的哲理。《走向虫子》一文中幽默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同学们找出一两例来谈谈,品味一下。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第8自然段中说“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第9自然段中“它生气了”、第12自然段“我会搬它回家吗”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学习笔记

【知识链接】

蜘蛛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是一条有趣的谜语,相信你能猜出这是善于结网捕虫的蜘蛛。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你会发现墙角边、屋檐下都有蜘蛛忙碌的身影,它们正忙着吐丝结网呢!许多人以为蜘蛛是昆虫,其实这是误解,昆虫只有6只脚,且大都有一对触角和翅膀,而蜘蛛有8只脚,没有触角和翅膀。

白蚁

白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种生物,已生存繁衍了2亿多年。因为它们会蛀坏房屋、桥梁、家具、地板和森林等,被人们称为可恶的“无牙老虎”。不过白蚁在建筑方面的才能让人不得不钦佩赞叹。它们用几十吨泥土构筑的8、9米高的蚁冢(zhǒng),既坚固耐用,又精巧绝伦,远远望去,既似高塔,又像碉堡,是非洲草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所以,人们又把白蚁称为“自然界的建筑师”。

蜣螂

蜣螂体黑蓝色或灰黑色,在马粪堆下面生活。它在马粪堆下掘个小洞,白天就呆在洞里,晚上飞翔,到处寻找马粪。马粪不仅是蜣螂的食物,也是它的幼虫的食物。它找到粪堆以后就钻到底下,掘一个很深的洞,把洞里装满粪,吃掉一部分,储存一部分,俗称“屎壳郎”。

蜣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种甲虫可以作为睛雨计。蜣螂只在好天气出现之前飞翔。有的时候整天都下雨,傍晚还在下毛毛雨,天上还乌云密布,而蜣螂却出来飞翔,结果,第二天乌云确实散了,天气也变晴朗了。蜣螂活得很久,它可以作为整个夏天的“睛雨计”。

【问题生成】

1.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2.通过对《走向虫子》一文的学习,你从中得出怎样的感悟出?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展开余文3.如果你遇到一只伤残的、外表丑陋的,可能还是有害的小生命,你会怎样对待它?

不论是伤残的、丑陋的、有害的,都是一条生命,我们都不能将他制至于死地:因为有害无害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其实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生命权的,都应受人类的尊重。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辛劳的蚂蚁》: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辛劳的蚂蚁》:前面我们学习了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学法指导:

(1)比较探究法。

南帆先生的《蚂蚁》写的是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得到一点食物乐不可支之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里的蚂蚁,显然是南帆充满理性智慧的心灵反照。而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却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另有一种针对性。即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对于虫子的观感的变化,也是一条成功的为文之道。

(2)品味语言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备选问题】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马克•吐温的《辛勤的蚂蚁》,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在《辛勤的蚂蚁》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从对“人”的思考的角度上看,南帆先生的《蚂蚁》和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

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走向虫子》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3.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上演着令人怵目惊心的悲剧故事——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下鸟类或其它生物在奔走丧生;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争中人类文明惨遭破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启迪性语言表明你的观点。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之所以有这些诸如冷漠、血腥厮杀的不和谐音符,那是因为爱心的缺失。我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制止打鸟的违法行为,让我们生活的城乡人鸟和谐,环境怡人。冰心老人在她的《山中杂论》中这样说:“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让一曲《让世界充满爱》表达我们的真心呼唤吧!让爱之泉流淌在我们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

【个性备课】

【整理收获】

【教学反思】

达标测评——不练不讲

基础题——初显身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强迫(qiǎnɡ)    雕塑(shuò)     B.秀颀(qí)       更换(ɡēnɡ)

C.贮藏(zhù)      称职(chēnɡ)    D.秘诀(bì)       沉淀(d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辨别  巧妙绝伦  别出心裁    B.隔漠  心旷神怡  千锤百练

C.威胁  出奇致胜  相题并论    D.造诣  殉私舞弊  记忆尤新

3.在下列提供的词语中选正确的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

(1)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

(2)一般的蚂蚁都属(欺世盗名之徒)。

(3)蚂蚁“不知道它的穴在那里”。离开三尺远,它就(找不到它)。

(4)蚂蚁“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区分什么东西是好吃的,什么东西是不好吃的”。这说明它是(愚蠢无知的)。

欺世盗名之徒  狡猾的昆虫  些微理性  生机  找不到它  不大放心  愚蠢无知的  见到什么就吃什么

能力题——挑战自我

4.《辛劳的蚂蚁》中说:“最近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并不为冬季储存什么食粮。”而《伊索寓言》中就将勤劳的蚂蚁储备冬粮,怎样看待二者不同的说法?

科学家的发现是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和事实的差距较小,但并能就此怀疑《伊索寓言》的可读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某一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相符。寓言中的蚂蚁是拟人化的蚂蚁,作者赋于它人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中的蚂蚁当然不同,也不必相同。

5.作者在描写虫子的同时,是怎样描写自己心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不能以人的思维来衡量和揣摩动物的思维;这样写为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了伏笔。 

6.《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中蚂蚁形象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两文中的蚂蚁都很勤劳,喜欢搬动比自己大的东西,同时又都不讲究工作方法和实效,有蛮干的嫌疑,而且缺乏合作精神。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在《辛劳的蚂蚁》中用蚂蚁的形象来象征那些爱慕虚荣、欺世盗名的人,而《走向虫子》作者通过写自己对蚂蚁的几次误解来警戒人们不要太自以为是。

7.第⑦段的画线句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你能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再补写一点吗?

①说明了列宁格勒人们的精神之强健,人格之高贵。

②补写示例:工厂正常上班,机器照样永不停息的运转。

8.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示例一:人有远比生命还重要的,那便是人的尊严。一个人可以不高贵,但不可以不高尚,谁拥有高贵的人格,谁将拥有一切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命的挑战。

示例二(要点):要做精神强健的人、人格高贵的人,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拓展题——勇攀高峰

9.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10.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11.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蚂蚁》和《辛勤的蚂蚁》中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辛勤的蚂蚁》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马家骐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辛劳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山中避雨》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林黛玉与王熙凤之个性魅力比较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