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561
标签:
教师随笔
我做语文老师的几点想法和尝试 教师随笔
我当语文老师,其实很偶然。若干年前,我的一位老师曾告诉我——
他说,你若只是想混口饭吃,那就试着教语文吧,因为语文容易教。可你若真的想混出点出息,你也试着教语文,因为语文教好不容易。
于是,我呢,没怎么思考,就教了语文。
可是入了行之后,我一度产生过错上了什么船的感觉——你见过几个学生废寝忘食搞语文的?见过几个备战高考的家长给孩子请语文家教的?这一点无论如何你干不过英语数学。是吧?
今天的语文,我给它一不恰当的比方,它就好比一“废后”,曾经辉煌,曾经显赫,毕竟千百年尊孔读经那算得语文学科的前身,而今,至少算是被冷落吧?更有甚者,社会舆论还曾一片谴责之声,某年《中国青年报》就曾大幅标题,赫然刊发《误尽苍生是语文》。
我就不明白,这语文招谁惹谁了?
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咱管不了,那就想想自个的问题。这些年呢,零零碎碎地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问题1、浮在表面 ——对策:寻找宁静
曾有同事给我一个评价,说我上课是在“燃烧”。我曾经很是自豪,但现在冷静地反思之后,我给这种“燃烧”一个评价,套用一部教育影片名字就是《看上去很美》。而究其实,这种燃烧,这种美,它掩盖了很多东西,比如流于形式的合作,天马行空的讨论,华而不实的拓展,浮光掠影的探究,甚至哗众取宠的表演……慷慨激昂,眼花缭乱,热热闹闹,少了什么呢?——扎实的训练,静心的挖掘,细心的体悟。比如说吧,我曾把有感情等同于慷慨激昂,把饱含深情等同于声泪俱下……
比如鲁迅先生《野草自序》——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这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淡然回首。
这就像书法一样,颜真卿从《多宝塔碑》笔划的严谨规整到《颜勤礼碑》和《自书告身》的得其意而忘其形,在意韵上明显可见境界的提升。
作家和诗人,早期的作品大多热烈奔放,剑拔弩张;而后期,多冲淡柔和,宁静超然。——因为生活磨去了他身上诸多的戾气。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切,均为宁静使然。于是,我感觉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条路——寻找心灵的宁静。
我是一俗人,让我时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不可能,于是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试着寻找一种暂时的超脱,一种短暂的宁静。
班里投影屏幕能上能下,就是停不住,于是我慢慢调试,终于上住。学生问,我们试了很久都没搞好,你怎么让它停的?我跟学生说,首先,我坚信它能停下来,接下来我就去找它能停下来的那一点。学生问,哪个点?我说,你心灵最宁静的那个点。现在每次用到,总有一学生凝神静气地在寻找那个点。
就教学而言,心静下来,许多先前忽略的东西就有可能被发掘出来。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我教过数遍,直到最后一遍教的时候才发现有一个词,而且是虚词,挖出来后意味深长。“孔乙己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进学是中秀才之意)这句中有“终于”一词,透过这一词,我们可以想到一个过程,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他或许也曾卧薪尝胆,也曾悬梁刺股,然后屡考屡败,又屡败屡考的苦苦挣扎的身影,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耗费在了科举考试上。科考失败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
有一老师讲《隆中对》讲得很细,不能说错,但是我想,我们若能细细琢磨琢磨,就不难发现,此文可以把最精要的东西抽取出来,化繁为简,让学生好学好记。这是一个青年人跟一个中年人的对话,对话分三方面内容,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建立革命根据地(先据荆州,再取西川)。3、革命目标的确立:近期目标——三足鼎立;远期目标——天下一统。
《陈情表》中李密反反复复陈说,其实抽取其精髓,就一条:努力使自己不出来做官合情合理而且合法,让晋武帝无法拿他治罪。
《荷塘月色》中“月亮渐渐升高,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从“渐渐”“已经”可以想见时间之长,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心在院子里呆了这么久,仍然未能有所缓解,只好去荷塘走走,以排解胸中烦闷,所以从这里我就想到那么多资料都在说朱先生淡淡的愁,我以为值得商榷,淡淡,淡到什么样,能否随风而逝?若果是淡淡,那为何总是这般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呢?这问题,不静下心来,发现不了。
这就像拣麦穗,站着拣,你感觉地里没有麦穗,但等蹲下身子,你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麦穗等着你呢。
生活如此,教学也是如此。
问题2:局限课内,越教越陈,越学越死 ——对策:汲取生活的养料
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语文书。而这样以来,使得学生眼界窄,老师讲课文,学生学课文,考试默课文,2009年高考众多作文题中,某省命题为《时尚》,实在难煞一大批埋头苦读的学子,天天几点一线,大凡专心备考者有几人顾得上去关注时尚?
展开全文阅读
鉴于此,我想到,带着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为语文寻得源头活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定论。
于是我努力引着学生把书读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读到书里来。
学生惧怕写作,内容贫乏,语言干瘪,于是我想到了评书。这里可供汲取的太多了: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山川景物,器物,场面,心理……俯拾皆是,只要你是有心人。再说,熏一熏评书,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同学写作不会差。有人说中国传统的人物描写注重侧面烘托,比如写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重正面描写,我说评书,这种古老的文艺形式里非常重视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比如:写一英雄——
人群一闪,露出一个黑大汉。但见此人,身高顶丈,膀奓腰圆,浑身穿青,遍体挂皂,往脸上看,面似黑锅底,黑中透亮,扫帚眉,大环眼,狮子鼻,方海口,两耳朝怀,打那儿一站,真是百步的威风,万丈杀气,亚若张飞再世,敬德重生。
文章结构方面也可以从中借鉴:比如讲到平叙,有人不明白,我就举到评书里常见的几件事同时发生,我们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某某如何如何暂且不提,且说谁谁……这就是平叙,有同学写作时学着用平叙的另一种形式:说说甲,说说乙,再说说甲,说说乙,段落交替,营造出一种很妙的蒙太奇效果。
大家喜欢吃火锅,我便借火锅给学生讲作文。写作,审题、构思、选材、谋篇,开头结尾,行文照应,技巧方法老师都能传授,唯有一样无法传授,那就是你的语言功底,你的文化底蕴,你的个人修为,你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恰恰决定了你文章境界的高低,这好比火锅底料,同样的烫菜,不同的锅子里涮出来不一样,为什么呢?——底料不同。你就山珍海味白开水涮出来也不好吃,青菜豆腐,从高汤里浸出来也淳厚鲜美。我们写作的提高,最终要提升的是我们的高汤,我们的底料。不提高这些,我们的写作就好比练武之人一样,只是个花架子,几个表面的招式而已,可是很多武林老硕果,可以凭借深厚的内力,以简单的招式击敌于无形。
那么如何提升呢?我给学生两条路:一条汲取,一条自悟。将外来之物兼容并蓄,内化而为我所用,那才是我们的目的。
还接着说吃,说到课内文本解读,我喜欢拿炖排骨汤作比,我曾经忙活了半天,忘了放排骨;也曾经把佐料放太多,遮住了排骨的自身的真味。更多的时候是排骨味道没炖出来,后来总结出来——炖汤,先要猛火煮沸,排骨在沸腾的水里上下翻滚,开始闻到香了,这时候不能停火,改文火细炖,幽幽的香气四溢开来,髓、汁炖出来了……
教学中主题挖掘,不妨先掀一个小波澜,再在学生心头最痒处多挠几把。
有人喜欢盛汤的时候浇点麻油,香吧,但那种香是浮在面上的。排骨的香,骨子里透出来,幽幽的,淳厚,绵长。
课堂,加点噱头,也可以逗得学生乐一乐,但只有从文本自身挖掘出来的东西才是一种内涵的美,才持久、诱人,才是课堂真正的魅力所在。
问题3、替学生撑起一片天 ——对策:还给学生一片天
问题4、教改天地五彩纷呈,无所适从 ——对策:兼容并蓄,成就自已
待续……
王书峰
标签:
教师随笔
我做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 (七年级)
下一篇:
2012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公布,哈佛列全球第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