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55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蛇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蛇这个意象。
2、理解并掌握本诗比拟的运用。
重点难点
1、把握这首诗中的蛇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诗比拟的运用。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背景介绍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从诗歌内容上看,诗歌的主题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与失落。在诗歌技巧上,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的容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代表诗人有冯至、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1、积累
字音识记
悚惧( ) 浓郁( ) 绯红( )
字形辨析
mo 寂( )* 沙( ) jing梦( )*眼( )
fei( )红 * ( )薄 mi 茂( )*神( )
2、自由诵读,获得对诗歌最初的感受。
蛇本来是( )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却将( )比作蛇,在作者的笔下,这条蛇带给人的是( )。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 )的同义语,是诗人( )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 )。
二、小组合作
1.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2、本诗将“寂寞”比作“蛇”,相似点在哪里?
3.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4、第二节中的“乡思”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5、“你万一梦到它时”一句为什么用“梦”不用“见”?
三、拓展延升,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至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树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1、诗的第一节,写了那些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第二节叙述了作者回家路上的心境变化起伏。试作简要分析。
3、诗的第三节仅有两句话,但是引出了全诗的主旨,你认为诗的主旨是什么?
4、一个简单的发问“这是谁的身体”,乍一看,有些荒唐、荒谬,细细品味,却又别有一番滋味,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学习本课后,你的收获是:
学习本课后, 你的疑问是:
六、布置作业
运用用比拟的手法,仿照蛇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笔记
学生笔记
任志刚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蛇 导学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地之子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下一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