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中考范文
阅读:1477  
标签:中考范文 高一中考范文
论拿来与创新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动用脑髓,自己来拿!”这里所说的“拿来”,是指从他人那里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可是我想冒昧的问一句:“是不是仅仅拿来据为己有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仅要“拿来”,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记得清朝诗人袁枚曾经说过:“蚕食者桑,而吐者丝,非叶也;蜂采者花,而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这里的“食桑”,“采花”可以算做“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则可称为创新了。试想,如果蜜蜂采遍百花之后,却酿不出一滴蜜来,蚕吃饱桑叶后吐出的是残渣,那我们还会象今天这样赞美它们吗?

      人类和动物一样属于生物,如果非要说人类比其他动物高级的话,恐怕就在于我们人类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可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但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不能够只是“拿来”,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地“运用脑髓”,将拿来之物加以创新,使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历史是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到明天。这句格言揭示了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历史基础上创造新的历史。黄道婆将她在涯州所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纺织效率,又利用原有技术织制出一种乌泥泾被,使得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莱特兄弟阅读了大量航空书籍和文章,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试验,终于使他们的飞机飞上了蓝天,把人类飞天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所以说,没有“拿来”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正如蚕若不吃桑就吐不出丝,蜂不采花则酿不出蜜。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拿来”,唯“拿来”是从却不知“创新”的话,那么历史的河水还如何向前流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

      放眼当今,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但,是不是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是为了“拿来”,而改革就是要创新。我们“采来”了国外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的花粉,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我们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开了创新,社会就无法发展,人类也就无法进步。

      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眼前。在学校里,学生们只是一味地学习,却不会去思考,只知道某某课本如是说,某某名家如是说,发现不了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没有质疑精神,何谈创新意识?只懂得接收,不懂得创新。所以应试教育必须叫停,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那时候学生不仅要学会“采花”,更要学会“酿蜜”。因为如果他们失去了创新能力,就无法把已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又怎么能为民族、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拿来”更为不易。蚕六蜕方得一茧,蜂采百花仅得一蜜,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然而,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能“吐丝酿蜜”,并能以此为习惯,那么试想一下,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那一定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样甜美了!

      【简评】

      本文最为难得的是作者能联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的观点,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站在鲁迅的肩上,看得较鲁迅更为高远些。其次,作者能巧妙地以蚕吃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作类比,阐明继承与创新之间得关系,非常形象、生动。再次,文章还准确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选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创新的重要意义,材料丰富,说服力极强。另外,文章由远及近,从古至今,联系现实,心系祖国,呼吁素质教育应重视创新,使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很有现实意义。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巧妙地暗用“丝”和“蜜”,既照应前文,又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美好图景,真是言简义丰! 

朱翠梅

标签:中考范文 高一中考范文 论拿来与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讲解对联的选择题(高三复习)
下一篇:“批评学生时,让他坐在身边” 班级管理反思(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