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616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流畅背诵。

学习难点:学习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课时预设:3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

参差(     ) 堤沙(     )  珠玑(     )

罗绮(     ) 叠巘(     )  箫鼓(     )

千骑(     ) 凝噎(     )  暮霭(     )

2、查资料填空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3、你能说出几个宋代词人的名字来吗?你对柳永有多少了解?

师: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师: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不过了。《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兼写,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一直为后人称道,而其哀怨伤感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同样打动了千年来无数的读者,学习时应品读与赏析结合、艺术与情感并重。

二、合作探究

(一)认真阅读《望海潮》小组合作谈论完成以下3题

1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提示:

描写了一幅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从地理位置上;历史传统上;自然景观上;市井面貌上;百姓生活上。

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展开全文阅读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二)认真阅读《雨霖铃》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4题

1、词的开头写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提示: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词里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3、统观全词,分析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凄凉哀婉的离别之情?

①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②情景交融。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

③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文人吟咏,为什么?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三、拓展阅读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江淹《别赋》曾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来交通不便,阻于山高水长,忧于人事难料,常常是别后难逢,别时依依。这和离别不再沉重、伤别反成矫情的现时迥然不同。但即便是三五十年前,分手还是会牵动丝丝缕缕的愁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首电影插曲诉战友分别情:“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铮铮硬汉尚且这般伤感,何况芸芸众生?由此上溯到1000年前的北宋,有我们刚刚学过的柳永脍炙人口的《雨霖铃》和上边所附的黄庭坚新人耳目的《南歌子》。 

请同学们在认真赏析《南歌子》的基础上分析柳永、黄庭坚在表现与心上人分别时情感的异同点?

提示:

都是分手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柳词不但有“留恋”这样的描述,也有“都门帐饮无绪”的交代;黄词则道出玉人邀我我不得留的“无奈”。都写有情人分手时的悲情难抑。柳词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黄词则“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都写分手后的凄楚难堪。柳词下片除了前三句,其余均写别后的孤苦寂寞;黄词则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带出。

    柳、黄二家写离情,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这与词人各自的身世际遇有着极大的关系。相同处如上所述,相异处在于:黄词写离情更为纯粹,可以谓之“伤感”;柳词寓个人身世之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欢娱苦短、人生无常、前途莫测、归期难期的“哀痛”。历史上的柳永,“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约50岁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青壮年时期的柳永屡试不第,只能在红颜知己那里寻获温暖慰藉。一旦分手,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与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句的意境相近,生命个体的渺小与宇宙自然的浩茫形成巨大反差;此句又与稼轩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慨叹相通。相较而言,黄庭坚人生之旅更多得意,虽然仕途之中屡有波折,但22岁即中进士,曾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跻身“苏门四学士”而名闻遐迩,故于离别之际更多怜香惜玉,笔墨中寄寓的情感不算复杂。

    在传情达意手法上,两位名家也是同中有异。都用写景起笔,借景而交代离别时节,烘托渲染离情。但柳词以冷落凄清之景正衬离愁,黄词则以怡红快绿之景反衬离愁。都借“留”和“催”的矛盾突出离别时的难舍又无奈,只是柳词以“兰舟催发”直接点明,黄词以“画船轻”予以暗示。都写分手洒泪,柳词辅以“执手”“无语凝噎”的动作表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黄词以“柳叶”“梨花”状玉人美眉粉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有怜香惜玉的心疼。都有议论抒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借古来常情铺垫,强调此刻有情人的难以承受;“别时不似见时情”,则以当下分离的凄然与当初相逢的欢情形成强烈对比,貌似平淡而实耐咀嚼。都设想别后的心绪景况。柳词由酒宴而推想“今宵”推想“此去经年”的愁苦不堪百无聊赖,端是痴人痴语;黄词只淡淡一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暗示别后的寂寞失落,情感真挚而委婉有致。

     概而言之,同写离情,柳永大胆痴情,更为痛快淋漓,黄庭坚典雅优美,更为含蓄有味。

四、课堂检测

(一)、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1~6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展开余文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 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修辞炼字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4.“想佳人”一句中的“想”应该理解成“思念”还是“想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从“妆楼望”“识归舟”等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故园佳人登楼远望,盼望游子归来,多次把天边驶回的船帆,误以为是“我”的归舟。这是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盼归之情,这种写法,正突出了词人的用笔之妙。如果理解成“思念佳人”未免太直白。

5.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

上片的景物描写境界寥廓,气势磅礴,苍凉冷落,景中寄寓了离别之情;下片是从想像佳人思念自己的角度写,抒情委婉曲折。

6.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与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深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有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会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主人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的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材成事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的基本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材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  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材,就是因为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世界之上的更新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期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7.根据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

(1)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这里的“里程碑式的”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出来

开创性(“前所未有”或“创造性”均可)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上和艺术上。

 (2)从画线句子的意思看,柳永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作品样式?

市民文学(“市井文学”或“市民通俗文学”)

8.根据第二段内容,回答问题。

(1)柳永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的,从文中找出两个例证。

例证:①柳永曾发过牢骚;②柳永经过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

 (2)“这再次证明成材成事的辩证道理”, 这里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

9.述评最后说“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这里的“殊荣”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10.如果要概括全文的内容,下面列举的哪几项必不可少?( ADE )

A.柳永在词的创作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B.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C.柳永艺术高峰的产生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D.柳永取得的成功在于他正确处理了他与环境的关系。

E.柳永勇于在逆境中奋斗,从而创造了艺术的生命。

F.柳永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是他取得成就的基本条件。

附:古典诗歌鉴赏八步骤 

      

    第一步 :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即了解诗人的生平简历,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 

第二步:关注诗题,推测诗歌内容。 

第三步:初读诗歌,把握节奏基调。 

第四步:细读诗注,疏通诗歌大意。 

第五步:寻找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第六步:品读诗句,把握情感主旨。 

第七步:理解诗中典故,深入理解内容。 

第八步:判断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手法或表现方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通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排比、顶真、回环等。 

    描写手法有衬托(从侧面进行描写,作为陪衬,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分为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不加渲染、铺陈,使用最简炼的笔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细描,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对比,抑扬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渲染,烘托,跌宕,炼字等. 

     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融情入景(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借古讽今(通过吟咏历史以讽喻现实的一种手法,也是咏史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郑方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柳永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下一篇:《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