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65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20
【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下分三个级别:
1.理解 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又称为“小阅读”,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3道题,9分;文学作品阅读又称为“大阅读”,是以主观笔答的形式考查,4道题,22分。
【考点精析】
[考点指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领悟词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一般说来,以下几种词语尤其重要:
一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如08年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一文中的“苍凉美”,就是重要词语,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如08年高考全国卷(二)《马樱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中的“空谷足音”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能暗示环境的幽深,自然是重要词语。
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如08年高考上海卷《灯笼红》第六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约约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一句中“隐隐约约感触”“生命的里里外外”这两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又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很难理解曾祖母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这一文章主旨。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一个常考点。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说明性的)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到“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层面,两者既独立,又紧密联系。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试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归纳综合,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层次),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所谓推断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合乎原文事理、情理地推测,对文中未有的信息(如事物发展趋势、结果等)进行推测和判定。保证推断的结论严密可靠,关键在于把握住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条件、因果、递进、承接等)。想像是指在原材料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原文内容的事理、情理的发散或延伸,得出符合原材料事实或情感的结果,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具体的形象。
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热点题型,涉及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是主流。在高考中,鉴赏题包括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方面内容。
文学作品的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哲理或者是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景象或物象。形象都具有典型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人物形象要分析其性格,物象要体会其象征意味,最后分析形象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与静、虚与实、乐与哀、正面与侧面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铺垫、渲染、象征、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展开全文阅读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表 记叙、议论
达 表达方式 描写:动静、虚实、正侧、乐哀
技 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巧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铺垫、象征、想象
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质是对文章主要意思的把握,进而做出鉴赏性评价,与前面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更具主观性。当然,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性评价之上,脱离文本的臆想、猜测,是不能拿来做鉴赏评价的。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所谓推断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合乎原文事理、情理地推测,对文中未有的信息(如事物发展趋势、结果等)进行推测和判定。保证推断的结论严密可靠,关键在于把握住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条件、因果、递进、承接等)。想像是指在原材料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乎原文内容的事理、情理的发散或延伸,得出符合原材料事实或情感的结果,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具体的形象
科技说明文文章内容巧推理2010-06-11 17:24科技说明文文章内容巧推理
科技说明文阅读有一项能力要求: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想象。与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推断的题目不同,这类能力要求建立在对整篇文章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项能力要求,出题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设题方式,也有比较固定的选项障碍,我们将在这篇文中把这些障碍一一排除。
【设题方式】选择题,通常要求我们推理的东西包括:
1.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种结论可能是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什么?
3.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这个发展是什么?
4.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是什么?
5.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种新技术、新发现可能有什么前景?
【选项障碍】
1.故意曲解;命题人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该项实际上是对原文第三段的结论句“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的曲解。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只是讲“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为降雨”,这不一定就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只能说明它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已。
2.片面夸大;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如04年浙江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正确选项为D ,判断依据是“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命题者设计的此选项对不仔细阅读文章的考生具有迷惑性。因为命题者在提供的前提中同原文相比删除了关键字——很。“尚无有效”与“尚无很有效”的意思差别极大。言辞的意思有了夸大之嫌。
罗小平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19
下一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