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师随笔
阅读:518
标签:
教师随笔
政治性过强注释无厘头 语文课本谁来爱你
中国教育报 2001-09-03 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冯秀琪
《国际歌》何以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文有原因
8月30日,将要跨入上海一所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的杨宇高高兴兴地从学校领回了新书,好奇地翻开语文课本。第一篇就让他陌生:《国际歌》。注释更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曲。
“《国际歌》好听吗?”从未听过这首歌的杨宇好奇地问。爸爸闻言便从CD架中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摇滚版的《国际歌》。杨宇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读歌词,读完了,他坦白地告诉爸爸:“读不懂。”
同时,一位语文老师也在犯愁。上海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肖洁不知道如何把《国际歌》教好。“从以往的学生反馈来看,政治性过强的选文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有些选文离孩子今天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太遥远。像《国际歌》,如果要选,也是放到高中去更合适。”她说,“教了这么多年书,听到学生最大的反映就是语文课本中没有几篇文章是他们喜欢的。”
这似乎是个怪诞的逻辑:编书的人只用自己的眼光来选课文,然后按照教学大纲的知识点来设计练习题;用书的学生只能接受编书者“善意”的安排。而逻辑演变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读不到自己喜欢的课文,常常不得不面对“读不懂”的文章与让他们觉得同样是难懂的注释。肖老师说,她的学生每一个都背得出《背影》的中心思想,却几乎没有一个记得《背影》究竟说了些什么。
在日前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举办的《新语文读本》上海恳谈会上,一些专家希望,语文课本当然要引导孩子进入健康优美的文字世界,但成人们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的阅读。
谁来决定孩子的喜好———学生是语文课本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课本的主体,但他们的想法却最容易被忽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指出语文课本编写上的缺陷———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
有研究机构曾在初中生中做过语文课文的读者调查,结果出人意料:一向被看好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竟然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课文。这给巢教授很大启示:“现在的初中生还生活在父母身边,很难体会到《背影》所要表达的含蓄情感。我们有时太自以为是了,非要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学生。”
但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好像没有消失的迹象,在任何一本语文课本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上海的初中语文课本更甚。课本中虽不乏好文章,但文后安排的练习却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初一语文课本上册中《生命的意义》一文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后的“自读检测题”却是:下面的句子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肖洁老师不解地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可以有很多种读法。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读出作者的想法,但最需要的却是孩子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读《生命的意义》时,能够用不同的语气来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编者的。”
善良的编者当然是希望学生能够学到课文的思想性,但假如孩子“不喜欢”,他能学得进去吗?
课程改革出现语文教材多本化———但多样化是更高目标
编出学生喜欢的课本———这个基本想法将体现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的一个近期目标是由学校来选择课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课本。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是,民间出版企业的介入,有可能打破在教材编写中,教育主管部门与官方出版社一统天下的格局。教材编写中已经出现竞争态势。
竞争果然起到了作用。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被全国课程改革试验区将近一半的中学选用,而另两套教材加起来也只占半壁江山。江苏教育版教材的看好,给一直是教材“老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很大的压力。
据称,早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有10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出现,改革后,课本将会有更多选择。但巢宗祺教授显然对此还有遗憾:“虽然版本很多,但都是一个面孔,编排体例也差不多。”据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一年级语文书的主编洪宗礼介绍,教材编写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以为编写教材很容易,只要找来几篇名家作品,再出个练习题就行了。其实,光设计一个题目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斟酌,考虑到很多方面。”
巢宗祺教授理想中的语文教材编写应该出现多样化的局面。“所谓多样化,就是指基本思路能够符合课程标准,文章组合编排各有各的风格,形成个性化。”他说,“希望国家能够保护编写者的编写风格,迫使以后的编写者在编写上创新。”
现在,另外一种力量也在刺激着教材编写的改革———语文课外读物的大量出现,给了学生更多的新鲜感,也为民间出版社编写出版教材提供了经验。据介绍,广西教育出版社、辽宁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等社纷纷推出自己的语文读本。推出《新语文读本》的广西教育出版社总编李人凡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深受诟病,民间对有创新的读本热情高涨。
这种热情,语文教材编写者能忽视吗?
标签:
教师随笔
政治性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个海外学子对中国教育的忧思
下一篇: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追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胡昭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