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83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谈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文分析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品味文章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章中想象、联想,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揣摩关键语句,品味文中哲理。

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章中想象、联想,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品味文中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展开全文阅读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展开余文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后记:学生阅历有限,要指导学生多从生活中所历、所闻的事例去体验文中的哲理。

10  那  树

课文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4.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5.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展开余文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板书设计

 

后记:“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由此也产生了深层次的思考。

 

沈美兰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谈生命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热爱生命(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