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659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 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背这首诗,边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能背诵全诗,并能回答课后的第三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五、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第三题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
2、全班交流
师:谁来回答这道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
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
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
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而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
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
2、指名学生朗读。 余味。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背,齐背)
师: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意象,借助他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
出来,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李金玲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乡愁 教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走向教育公平演讲稿
下一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