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820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古诗二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诵读赏析课 课时:一课时 时间:2013-1-5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雁门太守行》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链接:“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感情朗诵诗歌。

二、合作交流:

1、此诗以       为序,前四句写                      。首句既是       ,也是      ,成功的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              。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       ,表现官兵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3、此诗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    、    、

     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    、

     、    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4、诗中的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诗中写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的诗句                                             

5、诗人借军中将士的口吻,表达自己忠君爱国心愿的诗句是    

                                   

6、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的句子有:  

                                                         

                                                         

7、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8、列举一个表现爱国热情或理想抱负的诗句                   

                                                          

三、拓展延伸: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字数在150字左右。

四、小结: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着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别云间》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3、感情朗诵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诗作首联      。其中“      ”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    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   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       与无限       。

2、颔联抒写诗人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的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                   ”的质问与诘责。

3、颈联                         。“              ”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表达诗人内心自然涌起的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4、尾联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               的豪情。“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表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              的战斗精神、                  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三、小结: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学(教)后思

 

韩云生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古诗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诗二首》(二)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在太空中理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