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4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 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
四、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①第一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节。
明确: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
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点:沉寂无言、忠诚相伴 、热烈缠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即热烈又冷寂。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作者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②第二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乌丝”透露出几点意义:
一,他所想的姑娘是拥有一头浓郁的秀发、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
展开全文阅读
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进一步要求。
三,头发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朦胧的美感。 而不从正面描写姑娘的长相,却强调姑娘的美在于一头乌黑的发。
③第三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 “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
学生诵读第三节。
明确: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总之,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
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有李商隐“卧后清宵细细长”的味道】,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④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⑤“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六、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语言的整合和内在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七、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该诗
幸福冉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蛇》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
《贺新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