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69  
标签:教学论文
相向三步式——乐享课堂三境界
   “乐享课堂”是每位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学生高效学习的最佳境地。它既可欲,也可求,只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打造好支撑它的三个环节,即教师真教、会教、乐教;学生真学、会学、乐学,我们概称之为 “相向三步式”。由此便可以把师生推向乐享的更高层面,实现乐享课堂的理想目标。这三个互为依存的不同教学层面,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师:真教→会教→乐教

                                        乐享课堂

           学生:真学→会学→乐学

     上列教与学的关系图表明:教师的真教与学生的真学相互促成,这一步为第一境界;教师的会教与学生的会学相互作用,此为第二境界;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相辅相成,为第三境界。这三种境界不是单独的孤立存在,没有前两个境界作支撑,就不可能达到第三个境界。那么,如何能使三者统筹运行,有效运作就成了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就此,笔者拟就自己从事的语文学科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真教促真学,重在了解学情

   教师真教的构成因素很多,诸如职业责任、思想倾向、知识储备、个性魅力、教风教态、言语表情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学情,其中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和当下学生所处情感态度的了解,否则,教师的真教就会倒向枉教或误教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与我们的本来愿望不相一致的情绪反应,教师倾心尽力,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从教师自身角度而言,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都应该接受,但从反馈的结果来看,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的认知活动是一种知、情、意结合的过程。知在行而情意不达,则无趣;情有余而知意不行,则茫然;意有用,但知情不协,则无终。学生的认识结果中有着一种自身原有的精神结构与概念因素的渗透,也就是说,他在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一种认识结果在起作用。这里面包含着他以往的人生经验与知识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阶段性的成果。要想让这个成果继续扩大,就必须让已有的“果”自身的积极因素起作用,让他们觉得超前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要改变一切,或否定一切才有可能接受新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深知他的内心需求。就必须挖掘出那些与之有关的东西,从学生本真的诸多认知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类似的经验去体味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教师的真教不单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更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真学也不单是学得了多少知识,更要明白,这些知识和“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真教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不是为其制造困难。关注每一位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才是教师的真教;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参与教学,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新知,才是真学的内在源动力。

   二、会教促会学,重在披文入情

   会教、会学的宗旨在于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对文辞的理解,直接与文本对话。不要把所有的文本都视为知识点的范例,把课堂变为知识点的灌输,或者是理性成分太多,感性成分太少。选入教材的大多是名家精品,具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在赏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尤其要注重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浅,但是是最基本的。基本的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教育出版社《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266页)在新课程背景下,这句话仍不失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否则,我们又会走向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极端,忘记还有“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说法。譬如,在赏读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刘和珍是怎样一位进步青年”这一话题时,学生凭参考书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责任感”等结论性的评价语言。当再问道“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学生茫然。这时,让他们再读文本中相关的叙述语段,并找出最能体现刘和珍情感态度的词语。这时,“毅然”(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黯然”(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欣然前往请愿)三个词语引起了同学的兴趣。通过一番玩味、对照、品评,刘和珍的个人形象,乃至她的内心世界,反动派的凶残暴虐,以及作者的悲愤之情等,皆由此引发而来,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幡然领悟,心领神会。这表明,要以对作品的语言体验为基础,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读作品,咀嚼、品味出词句的语境和词句的丰富含义,包括情趣、韵味、色彩、意象、音韵、气势等等。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情与课文对话

   语言体验是进入作品的基础,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要以情感为动力。教师要把握好作品的文脉和感情线索,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感情世界,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实际上未见未闻的事物想的如见如闻。如刘勰所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这是由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的。它诉诸读者的不是活生生的直观形象,而是语言文字。教师要有效地融注进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感情。师情融注,以情燃情,创设情境,该讲则讲,该悟则悟,采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记忆、感觉经验,通过想象把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形成对整个作品的立体艺术质感。臧懋循对此有过一段描述,“宛若身当其中,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对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情景有一段介绍“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听过这些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足以说明,老师对作品至诚至深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悟,从而留下不灭的记忆,受用终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经验阅读和鉴赏。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只要师情融注,便可引来情思无数。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评价

     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体会到蕴藏在作品中的这方面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价,梳理归纳,以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元化沟通。例如,读鲁迅的作品《药》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黑暗和众生的麻木与疾苦,还要让他们思索和评价,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以及作者的深刻用意。甚或是,当今社会还有没有这样的悲剧重演,其根源又是什么。再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仅让学生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撼,更要让他们联系实际去思索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体会作品中情与理的因果关系,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学会如何透过作品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生活。养成自主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优秀学习品质,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体味学习的快乐。

   三、乐教促乐学,重在以心怡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教、乐学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乐享境界。是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乐由乐教而来,由乐学而得。乐由心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前副所长刘善循教授研究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大脑边缘系统——膝状体,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膝状体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学得苦、学得累,效果差。”( 中国教育报 2002 年 1 月 10 日第 6 版)也有专家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同样告诉我们,快乐在学习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学习过程本身是快乐的,学有所获及学会某种技能是快乐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快乐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更是非常快乐的。学如此,教也如此。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教师应以真教、会教为乐,进而达到乐教的境界;学生应以真学、会学为荣,进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样,师生便可共享“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美,进而实现乐享课堂的目标。 

段华楠

标签:教学论文 相向三步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以“情”为径悟“本”激趣——语文课堂科学施教的认识与体会
下一篇:《最后一次演讲》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