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008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也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亲情,

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也许──葬歌》

一、预习

1、回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知内容大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词表达夫妻难偕老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3、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 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二、整体感知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都是诗人的想象。但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三、问题探究

 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原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词,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地睡着了,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睡眠”环境。

 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二是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 同时他用一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展开全文阅读
 四、阅读课本P19、20页《诗的发现》

五、课后自己阅读理解《贺新郎》、《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妈妈》,反得诵读。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赏析语言,品味情感。

1.“也许”一词通常没有实在的意义,如果删掉一、三节中的“也许”,是否会影响表达的效果,为什么?(“也许”一词可表达不愿相信的苦情,去掉则显肯定、生硬)

 2.诗人选择了哪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选择这些事物?

 “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秋天、墓地、亡女。(符合环境特点,营造童话意境,可见父爱的沉挚)

 3.这首诗在用词、修辞方面都有巧妙之处,恰当地表达出诗人内在真情,结合诗歌语言加以具体分析。

 用词方面,如“轻轻”“缓缓”等。(父亲的怜爱、内心的沉痛)

 修辞方面,如拟人,“夜鹰不要咳嗽”“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等。(童心稚拙,故作宽慰)

八、自主研究,适当拓展。

1.本诗作者悼念亡女,却不呼天抢地,涕泗俱下,诗人心境究竟如何?

此诗看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写出了诗人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词表达夫妻难偕老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刘芳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也许─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
下一篇:林黛玉进贾府 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