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936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八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散文阅读专题 ——语言赏析 中考复习(八年级下册)


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把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一: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二:

   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表述方式: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二: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②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第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常见答题形式:

1、运用           描写,描绘出了人物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运用                    描写,渲染了                的氛围,烘托了                              的心情。                                

例如:1、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肖像描写,描绘出了杨二嫂老、丑、站姿不雅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妇人形象,把人物刻画得很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同情、鄙视。 

2、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展开全文阅读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出萧索、晦暗的气氛,烘托出“我”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失落的心情。

  第四: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常见答题形式:从             的角度,写出了                           的特点,抒发了    

                     的感情。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此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了百草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且趣味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具感染力,抒发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从表现手法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夸张、  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几句话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口技表演时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艺术的赞美。

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第六.从表达方式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本文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前者有责任关心后者。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了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

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1、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学生一: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

  学生二: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论: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三)理解精辟句子的深层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甚至全世界也是这样。                                                                                         

答题方法:分解提问,再回答+情感

A为什么我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B为什么“加起来是整个世界”?C这句话表现了(表达了)XX情感?

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1、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学生一: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

  学生二: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论: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三)理解精辟句子的深层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题方法:分解提问,再回答+情感

A为什么我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B为什么“加起来是整个世界”?C这句话表现了(表达了)XX情感?

  注意点

  一是赏析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入手)做具体分析。

  二是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特别是从修辞角度赏析时,不能直接把修辞的作用罗列出来。

 

王启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八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散文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捕蛇者说》讲学稿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