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280
标签:
备课资料
《母亲》教学二问
陈志平
母亲是怎样暴露身份的?这个问题,参考书没说,一般教者也不提,节选部分相关情节也没有交待。我认为,仔细研读课文第4-8节是不难找到答案的。文中写年轻人与母亲接头,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点着,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接头人与母亲已经接上头了,并把箱子给了母亲,却“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点着,稍微举了举帽子”,“点香烟”“举帽子”给谁看?还有一个细节:一个穿着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动了一下,默默地跑开了。“在头旁边挥动”,给谁看?这两个细节联系起来看,不难看出,是接头人出卖了母亲。叛徒掏烟点烟举帽子是对暗探的暗示;后来暗探撞了一下母亲(绝不是无意撞的)、挥手,是对叛徒的暗示。
白发路警逮捕母亲,为什么要说母亲是“女贼”?这反映了敌人的狡猾阴险。一来可以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孤立母亲,从而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母亲逮捕起来;二来不直接说母亲是一个准备散发传单的革命者,是为了叛徒的身份不被暴露。因为敌人如果这样说,母亲就会想,敌人这么快就知道了我的身份和任务,我们内部一定出现了叛徒,显然,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便是接头人。
搞清上面这两个问题,对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很有帮助。敌人的狡猾反衬了母亲的机智:母亲听到诬蔑自己的称呼后,首先高声辩白,然后猛地打开箱子,乘势召唤群众,接着表明身份,散发传单,宣传革命。这一切,干净利落,令沙皇的爪牙措手不及。接头人的叛变反衬了母亲的伟大。母亲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里,遇到危急情况,有几秒钟的忧惧和动摇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母亲走上革命道路之前,是一个笃信宗教、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不幸的生活养成了她害怕一切、顺从命运的奴隶物般的性格,因而在危急关头,这种性格会不自觉的暴露出来。但是,母亲终究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她忧惧动摇,但毕竟只有几秒钟;她忧惧动摇,但主要表现在内心;她忧惧动摇,但并未临阵脱逃,甚至堕落为叛徒。母亲是伟大的,伟大就伟大在她想起了革命者,从革命者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最终战胜了忧惧和动摇,走向了坚定。
(原载2000.10.03高中版《语文教学周报》)
标签:
备课资料
母亲》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老师,您让学生“造句”了吗?
下一篇:
日记·年谱·小传与死亡分析报告——《祝福》教学方法新探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