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阅读:1972  
标签:作品赏析
虚构与对比的合璧——《骑桶者》赏析
江西省南康中学 谭新阳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他的作品情节上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代表作是《变形记》。

      虚构与对比是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闪光点,也是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小说虚构了一个缺煤者骑着空桶去煤店赊煤的故事。设想小说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那么,在那个社会里事情就截然没有如今这样的艺术震撼力了。可是,作者却让主人公骑着空桶,像骑着天马样飞翔着去赊煤。

      虚构“飞翔”的情节,如同在伤心悲痛中听到一丝悦耳的乐曲,于暗淡之处看到一线火光,飞翔的方式是轻松、浪漫而又快乐的,飞翔的目的却是凝重、辛酸而又痛苦的。主人公的现实是缺煤、寒冷、困窘、乞讨,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飞翔”却是个多么灵动的举措,小说正是在这种“轻”与“重”的矛盾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凸显作品的深刻主题。

      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很出彩的。开篇骑桶者认为老板是“天空中的太阳”,企盼“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结果不但没赊到煤,还被围裙扇到冰山中去,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煤老板供骑桶者煤的态度与供有钱人煤的态度的对比;骑桶者在严寒中的痛苦与煤老板“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的对比;煤桶的轻飘与生活的沉重对比;地窖的火热与冰山的寒冷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凸显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小说的艺术震撼力更强。

      虚构与对比的运用,有力地暴露了奥地利当时极不合理、极不谐调的社会现实。小说揭示了那个社会人性的丑陋:麻木和势利;揭示了社会的冷酷与无情;揭示了在那个社会下小人物心灵的扭曲与灵魂的卑微;也揭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不幸以及对那个社会的绝望。

      小说语言也很值得品味。如“‘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响声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骑桶者声音如钟声,震惊着煤老板吝啬的灵魂,而教堂的晚钟,是那样的柔和、慈悲,句子采用比喻、反衬的手法,形象地提揭示了煤老板麻木、势利与冷酷的本质。又如“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结尾句,“冰山”采用象征手法,揭露了这个社会冷酷无情的本质与小人物命运的凄惨,同时也表达了“煤桶者”对这个社会的绝望之情。

      
标签:作品赏析 虚构与对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骑桶者》赏析
下一篇:“天边与身边”的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