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67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自主学习,回顾内容
1、核舟的雕刻者是____,概括他雕刻艺术的词是____。
2、雕刻者的手艺奇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他雕刻的“________”这一作品。
4、作者观赏了这一艺术品后的感想和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是_______。
二、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几段?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核舟各部位的雕刻内容有?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3、欣赏下例语言探究人物的什么性格
(1)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各隐卷底衣褶中。
(2)佛印绝类弥勒……与苏黄不属。
以上句子表现出苏黄二人的_________佛印又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3)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状。
(4)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
以上句子表现了两个舟子,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
4、雕刻是为了巧妙地表现主题,那么,这件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_____
三、展示反馈(组员间互检自主学习)
四、反思收获
五、当堂检测
1.《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2.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 _ 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3.文中描写苏东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佛印外貌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5..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 。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7.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8.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__________ 的性格特点。
9.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0.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__________ 。
六、提升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任建宙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核舟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三女生考试用手机被没收,不堪压力跳楼
下一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