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374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13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备考绝学之九:甄别判断式 中考复习(九年级)
 

考点阐释

   该考点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以下是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有关这一考查方法的一些典型题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对孔乙己“争辩”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孔乙己的社会价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或“×”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材知识的同时强化方法积累。

   1.教材是中考命题之本。中考命题,不论阅读材料是出自教材内还是教材外,都得根据教材中的文体知识和其他知识来设计考题,可见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同学们切不可因为阅读材料出自教材外而淡化对教材知识的把握。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内容探究题都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对应知识点;创新的内容探究题也不就是教材中所讲的议论表达和相应的综合实践吗?

   2.强化方法积累才能灵活运用。积累运用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它不像理科学习,掌握了公式定律的推导和运用即可举一反三,只有通过扎实的方法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就现代文阅读来说,同学们必须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在学习掌握了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知识和相应知识后,不断理解运用和积累方法,在积累的基础上再熟练运用而提高。如小说阅读,同学们就要通过读若干篇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学会从“三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从而积累小说阅读的方法,这样才能熟练阅读小说。具体来说,复习小说要注意:找出小说中的叙述要素;分析故事情节或结构;感知、分析人物形象;品析关键词语及句子;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小说的语言;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科学地复习才能轻松应对考题。

   1.从容应试源于科学的复习。中考前进行科学的复习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考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关键在方法!具体来说,同学们要对初中三年的现代文文体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进行有效训练。从文体知识来说,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来把握。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归纳论证等;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对说明文的内容探究,同学们要注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等。小说则从人物、情节、环境来把握,散文则根据散文的特点来把握。科学训练,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借鉴学习课文时所学到的方法,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根据中考要求,对各种文体知识和其他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并反思提高。通过这样的复习训练,同学们在考场上就自然能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复习训练从容应试了。

   2.揭开创新题的神秘面纱,轻松应对。对一些内容探究的创新性考题来说,要注意各种文体知识的综合性运用,还要注意其他知识和现代文阅读的结合运用。不少同学在考场上一旦遇到创新性考题,便因平时没做过感到慌乱而失误。其实,任何创新题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如2011年各地的一些内容探究创新题,都是在常见考题的基础上生成的,或者说必定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来考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

   三、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和训练过的文段。

   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时,还可迅速再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所学的内容直接挂起钩来。同时,寻找三个点:一是与课文的联系点,即找出与所考文段内容、形式或主题相似的课文,来进行类比分析,触发灵感,得到最佳答案;二是与知识的联系点,即在知识链中寻找到相关理论,力求做到迁移准确,活用到位,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三是与以往训练过的课外文段取得联系点,重现相似文段的得分方法和答题策略,顺藤摸瓜得出答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题解析

   一、(2011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展开全文阅读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计条件优劣,不计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解析:议论文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议论文内容探究的考点有论证方法和作用、论据的类型和作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章的论证思路等等。这里考查的是内容探究是否正确,即题目各项对各分论点的阐述是否合理。A项中关于“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的表述集中在第②段,与原文相符,表述没有问题。B项表述的“羞耻意识”与第③段的意思相符,没有错误。C项中的表述“学术人的敬畏意识”与上文第④段内容一致,说得通。不相符的是D项,关于“激发人的成就意识”的表述集中在第⑤段,作者认为“成就意识”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所以它绝对不是D项中提到的“不计条件优劣,不计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解答这类题,考生要将每一个选项的叙述与原文内容分别对照,仔细分辨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然后再确定选项。答案:D。

   二、(2011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阳风暴爆发时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从而造成卫星故障。( )

   2.太阳风暴会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而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产生的强磁场,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铜线熔化,最后完全被毁坏。( )

   3.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理论上,太阳风暴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不会构成致命威胁。(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掌握的程度,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全面准确,是否犯了以偏概全或过于绝对的错误。说法1在文中基本上是原话,如“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在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与原文意思是一致的,说法正确。说法2与原意不符,原文是“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而说法2中加上了“最后完全被毁坏”,显然是夸大了事实,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说法3也与原意不符,原文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说法3则说“太阳风暴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不会构成致命威胁”,这显然低估了太阳风暴的危害,如果是超强的太阳风暴,谁也不敢说它不会对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故说法3也是错误的。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恰 好

  □马朝兰

   “妈……我没钱了。”电话这头,我吞吐了半天,终于挤出了这几个艰难的字。

   “哦,恰好今天领了低保。明天我给你打过去,独自在外,注意身体。”电话那头,妈妈的寒暄几年未变。

   大学4年,我在北方念书,隔家千里。从开始的夜夜思乡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我逐渐明白了成长的含义。在坚强的同时,我也已经逐渐麻痹了某些情感。

   次日,我收到了妈妈的汇款。不过,我并没有回电话。因为,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只有在困苦之时,才会想起家的存在。

   妈妈的一生中,不知说过多少次“恰好”。中学时,我说:“妈,今年的学费得提前交。”她头也不抬地应我:“好的,恰好今天你爸发了工资,明早给你拿去交。”接着,晚饭后,妈妈消失了一整晚。直到我临睡前,她都不曾归来。我问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爸爸说,走街串巷吧,一会儿就回来,你先睡。

   半夜,妈妈在门外抖动钥匙的哗啦哗啦声将我惊醒。我似乎明白,这个冬雪天里,妈妈所说的恰好的意思了。她不知又走了多少山路,敲了多少家门户,才在清早将那一沓琐碎的学费递到我的手里。

   我知道,爸爸的工资是半年一结的。他所谓的工资,只不过是书面上一个比较冠冕的叫法罢了。想想,冒着严寒酷暑和生命危险,深入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煤井里去,背那一箩筐黑煤,赚取2元人民币。这2元钱,能称为工资吗?

   每次交学费之后的课堂上,我任何东西都听不进去,总忍不住捏着秃头的铅笔,在草稿纸上细细地演算,这些钱需要父亲背多少筐黑煤,流多少热汗,又需要他在多少米深的地层间来回多少趟啊。

   这样的想象时常让我心酸,让我禁不住要落泪。于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夜,我自告奋勇跟妈妈说了我的想法:贷款念书。可即便这样,每月的生活费,仍旧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期间,我以为定会有那么几次,遭到妈妈的拒绝。因为那段时间,过生日的朋友特多,又是送礼又是唱歌,花了不少钱。可令我不安的是,妈妈并没有多问半句。在她的心目中,仿佛我就是一个可以无限信任的人,即便我还是个孩子。她相信我懂得,如何将那些钱用到真正值得花的地方。

   恰好,低保下来了;恰好,你爸领工资了;恰好,家里的那几头猪刚卖了;恰好,恰好……

   毕业之后,我的第一个愿望便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样,妈妈需要钱时,我就有机会向她豪迈地说上一句恰好……

   工作后,妈妈从没问我要过一分钱。每次都是我实在忍不住了,觉得再这么等下去,妈妈便要受累,自行送去。这一个关于恰好的愿望,很多年都未曾实现。


展开余文
   出差前,接到妈妈的电话,她支支吾吾了很长时间后说:“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回来看看我和你爸吧,他……很想你。”我如释重负地回她:“妈,恰好公司明天放假……”

   话未说完,热泪顷刻淌满了我的脸。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4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恰好”作为题目,取得了绝妙的效果,因为“恰好”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暗示了“恰好”中包含着至爱亲情,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细读“也逐渐麻痹了某些微弱的情感”一句,这里的“微弱的情感”指的是“我”心中几乎泯灭的亲情,包含了“我”的愧疚、自责之情。

   C.母亲对“我”说了无数次的“恰好”,“我”也总在寻找机会向母亲说上一次“恰好”,但这一愿望很多年都未曾实现。后来,终于有机会说上了一次“恰好”,却“话未说完,热泪顷刻淌满了我的脸”,说明“我”是一个爱流泪的人。

   D.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向母亲要学费时,文中的“她头也不抬地应我”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免“我”担心,故意装做漫不经心的神态,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厚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时,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意林》2007年5月下)

   1.对原文内容进行理解探究,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泰戈尔认为,富翁的富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给自己留大量的时间来休闲。( )

   B.作者认为,名利也是一种贫穷,原因是名利会使人不快乐。( )

   C.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是说忙人在心灵上和穷人与悲惨的人是一样的。( )

   D.文章认同这样的观点:心灵的自由空间并不排斥全心投入一种事业。( )

   2.下列对原文的内容探究,准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就没有了。

   B.文中所说的“心灵的空间”的具体内容是指行动从容、思想自由、情感愉悦等。

   C.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大凡从事艰苦的劳动,都无法抵达这一领域。

   D.一个忙人一定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进低碳生活

  □尤 蕾

   ①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近而导致海平面升高。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人们对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②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室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多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③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④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指出: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专家指出,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比如穿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⑤专家呼吁老百姓过低碳生活的同时,还呼吁碳补偿。所谓碳补偿就是你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就补偿多少。树木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碳补偿的最好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千克二氧化碳。因此,除了过低碳生活外,还要多种树。

  (选自《生命时报》2009年12月12日)

   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量温室气体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

   B.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C.低碳就是指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D.老百姓过低碳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碳补偿。

参考答案

一、C

   二、1.A.√ B.√ C.× D.√ 2.B

   三、C

 

马占才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13中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3中考语文阅读备考绝学之七:借题发挥式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下一篇:餐桌上的亲情 学生作文范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