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71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改在我市已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极大地改观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但在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也有的教师陷入了误区,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此提出,与诸位同仁商榷。

误区一:导语设计脱离教学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为了敲好这第一锤,广大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效果。但有的教师的导语设计因为与教学内容脱节,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一位教师在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事先把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藏在讲桌下,上课时,她突然把花亮在学生眼前,问道:“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一齐回答:“花!”她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导入效果就不佳,虽然她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道具与课文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分散了。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通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来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能调动起来。

由此,我们得到一点启示:良好的课堂导入应该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自然贴切,要考虑学生差异,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导入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伊始,先在大屏幕上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然后说道:“同学们,面对这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们的感想如何呢?你可曾想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先烈们为缔造新中国出生入死、开天辟地,我们这一辈可要为建设新中国继往开来,奋发进取。是啊!怎么能忘得掉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血肉化作捷报飞;怎么能忘得掉抗日战争的硝烟报佳音;怎么能忘得掉解放战争的炮声化春雷……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先烈们的意志、业绩的象征,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方位的顺序,来认识、了解、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虽然学生对说明文兴趣较低,但由于我充满激情的导入,学生还是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投入到课文当中去了。

误区二:词语教学死记词义。词语教学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不容忽视。许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这一点,但我发现,到了初中,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在明显减弱,只知死记课下注释,应付老师检查。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把字词教学放在“检查预习”环节,由学生读读生字,解释解释词语意思,一带而过。至于运用,也往往是“课下用这几个词造句”,学生是否真“造”了,往往不去检查。日子一长,学生便失去了学习词语的兴致,老师让预习课文,只是把课文看一遍,把课下注释背一下,至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根本就懒得去查字典,这样的预习,简直是在应付差事。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按《课程标准》的建议去做,就是把对词语的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味和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画出不理解的词,先不查字典,而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推断词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看自己的推测是否与字典的解释相符。学生做了几次后,发现自己的猜想准确率很高,自然就乐此不疲了。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误区三:越俎代庖,录音或范读取代学生自读的权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的教师准备了朗读资料或事先精心做了准备,要为学生范读课文。其用意是好的,但有时却违背了朗读教学的规律,上来就放录音或范读,虽然方便了学生,却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的权力,扼杀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课程标准》强调加强朗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正确的做法是:拿到一篇文章,先让学生尝试着读,然后抽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评议优缺点,最后再放录音或范读,这才符合朗读教学的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找的录音资料一定要准确,如其中有读不准的地方,要给学生指出,以免误导学生。有一位教师在放《三峡》的录音时,“至于夏/水襄陵”这样明显的停顿错误都没给学生指出来,是不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形成的。

误区四:课堂提问齐答多。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是不是”“对不对”不绝于耳,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课堂看起来也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正确的提问是应该尽量避免学生齐答,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见解;教师的提问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进行思考,都能有所收获。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就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先提出问题“胡屠户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趋炎附势”;然后再问:“他趋炎附势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他对范进的态度变的快”“范进中举前他非训即骂,中举后他又把范进捧上了天”,在此基础上,我继续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对范进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从易到难的引导下,学生顺利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误区五:学生讨论共识少。讨论式教学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使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提出讨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表意见,这时发言的同学说的话往往是:“经过讨论,我的意见是……”,说出的还是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讨论于教学是无益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看法,然后再分组交换意见,提供讨论去伪存真,达成共识。


展开全文阅读
误区六:评价方式搞权威。《课程标准》提出了平等对话的阅读理念,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它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不再以权威自居。在教学中我发现老师们正在努力适应新角色,但有时还是免不了一锤定音。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预设好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且美其名曰“谈话法”,这种做法与阅读“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意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方式也可以由学生评价或师生互评。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有的学生提出:“范进是个懂礼貌的人,对胡屠户的责骂不还口,说明他尊敬老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就让学生对这种见解发表看法,有的同学指出:“这种见解不正确,范进之所以不还口,是因为他家里穷,指望胡屠户过日子。他中举后对胡屠户不再叫‘岳丈’而改称‘老爹’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尊老的人。”通过互评,学生对范进的形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又如在学《杨修之死》时,学生对课后练习材料中曹操性格的分析,体现了他们独到的见解:“曹操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他杀死匈奴使者是因为匈奴使者太聪明,他怕匈奴使者回去后受到重用,成为自己的强硬对手。”对这样的创建,我当即予以表扬,因为这也开阔了我的思路,对我的教学深有启示。及时到位的评价,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常常有惊人的见解,令我自叹弗如。

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不搞权威,并不意味着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失偏颇时也要矫正,以便他们准确把握文本。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讲《三峡》,老师问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有个学生答道:“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准确的,遗憾的是教师没给指出,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新课改强调平等对话,但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一般说来要高于学生,他还有引导的任务,对学生的失误理应指出,否则学生就会以为阅读很简单,怎么理解都行。

新课改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课改才会成功。以上是我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恳请批评指正。

 

郭巨存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2条班规 班级规章制度(高一)
下一篇: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