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36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

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

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

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

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       夸父       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寒、冷、死的月光。

教师:所以我们读《月》时,多用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

学生: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的确,月光冷得很。

五、深入分析课文

1.本文描写月的感觉和我们以前熟悉描写月的诗句有些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以上诗句以“月”表达了“相思”之意,可以说“月”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很深的文化积淀。

2.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学生:用月的“寒、冷、死”来反映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黑暗(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也是象征手法。

1.     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奔月的故事说明了呢?

学生: 没有。姮娥奔月是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在这里“姮娥”象征着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光与热的渴望与追求。

七、总结课文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象征手法


展开全文阅读
飞蛾 夸父    “日”(光和热)          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渴望    追求(反衬)

姮娥        “月”(寒、冷、死)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导学法

四、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除此之外,同学对“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 古代神话传说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对日和月却赋予了另外的深意。(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 默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把握好停顿,音调。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

(4)、分组朗读全文

三、 探讨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4)、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五、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陈老师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巴金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守望语文民主教育———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有感 (网友来稿)
下一篇:漫谈班主任语言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