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90  
标签:教学论文
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二)


二、研究性课程的目标

      研究性课程是基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学习基础上的、 面向全体学生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其总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 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 验、能力、情感体验和 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 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 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 度、方法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 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 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 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高中阶段研究性课程的目标,特别要强调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通过联系实 际开展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 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研究 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 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 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三、研究性课程的内容 

    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的要求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应体现开放性、跨学科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特点。

    (1) 开放性。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 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到现 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因此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学 习、研究的专题(课题)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 是偏重于实践活动的,也可以是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 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同时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的 交叉和综合。

     (2)跨学科性、综合性。 

      社会系统是复杂的,每一实际问题都会涉及到人文与科学有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因此,围绕某个专题(课题)的学习、研究, 往往要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种学 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多角度、多层面地 思考、研究问题。

     (3)社会性、生活性。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是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 自身的现实问题,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的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研 究专题(课题)时,要注重研究内容与青少年的现实学习生活和 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

    (4)实践性。

       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要 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 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 力。

     (5)问题性。

       研究性课程内容所呈现的方式是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 题、课题),可以是由指导者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境而引出的问题(专题、课题),也可以是 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选取的自己感兴 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

     2、研究性课程在内容开发上的策略

    (1)因地制宜,利用资源。

  在研究性课程学习、研究内容 的选择上,要注意把有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 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学校和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 的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中,都有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解决 问题时可资利用的素材。

    (2)逐渐积累,形成序列。

  要注意将研究性课程学习、研 究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与研究活动设计的序列化结合起来。学习内 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序列化则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注意做好课 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累工作,在研究性课程学习、研究活动的设 计上要从学段上整体考虑,逐步形成一个大体的序列,并使之与 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已有的经验基础相适应。 

    (3)适应差异,形成特色。


展开全文阅读
  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 型、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 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以有所不 同。有的专题所涉及的内容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紧,有的专题则可能较偏向于单科性、学术性,学校应根据自 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 校特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研究内容的系列,同时为不同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项目留有较大的 余地。

四、研究性课程的实施 

    1、研究性课程是列入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之中的、全体学 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在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及其有关 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学校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和自主决定实施 形态。

     2、研究性课程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为主要 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类。前者如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宣传活动、主题班会的策划等,后 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改造的设计等。 

    3、研究性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研究性课程的实施,较多地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 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 长,并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 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协作互 补。 

     个  人独立研究时常常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 (指导者)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每个学生 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 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由若干学生围绕同一个 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 再通过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互相 推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以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 就此完成各自的研究报告。 

    4、研究性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一般来说,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 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三个阶 段往往并不截然分开,经常是相互重叠、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指导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 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教师(指导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 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者共 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 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 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 的研究目标,并拟订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 题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 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解决 实际问题。 

    (3)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 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可多样化, 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外,还可 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编制展板、编写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 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乃至更大范围发表。 

     5、研究性课程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校要对已有的人、财、物资源进行重组,同时注意 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争取家长和社会有 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良 好的条件。 

    (2)教师(指导者)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 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 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伴随着从知识传 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也将 会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 

    (3)学生要写好研究活动笔记,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 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在研究性 学习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 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 分享成果。 

     依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研究性课程的实施 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实践中,有的项目过程完整、 操作规范;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根据解决问题 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根据 教师(指导者)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1、研究性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 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因此,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必须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 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必须强调评价的 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气氛。

     2、研究性课程评价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具有以 下主要特点: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指导 者),也可以是由一群教师(指导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可以是 学生个人,可以是学生小组,也可以是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相关的 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单位等。至于有的项目的成果已获奖或 在报刊上发表,则媒体也参与了评价。 

    (2)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展开余文
  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的内容丰富、灵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

  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 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 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等。 

     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这主要通过学生 的自我陈述来反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行为表现中和 研究的结果中。 

     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

  学生研究的成果可以是已取得结果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论文,也 可以是设计的某种方案、制作的一个成品,还可以是没有结论的 开放性的意见书、设想建议书等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既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 问题全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也要通 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 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 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 价为主等。 

    3、研究性课程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价要贯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进行。

  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从开题时的评价、中期评价和结 题时的评价着手。    开题时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对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 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进入到研究、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的资料积 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的情况等。    结题时的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情 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 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但它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有着重大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体现在形式多样的 "作业"中,例如它可以是一份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一篇调查报 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 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如主题班会、专题宣传 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等等。 

    (3)评价时既要考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达成研究目标的 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 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和所 表现的合作精神。

     (4)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教师(指导者)提出,也可以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设计评价方案,再由学生自己按照教师 (指导者)认可的评价方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加以评价,充分发 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六、研究性课程的管理

       研究性课程是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全体学 生参与的、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 新的特点,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管理,并注意结合 本地、本校实际在管理上开拓、创新。 

    1、学校对研究性课程的管理 学校要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 加强对研究性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承担校内外指 导力量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好设备利用、研究活动落实、实施 情况检查等项工作,以保证研究性课程的有效实施。 

    (2)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检 制度、实施结果的评价制度、对优秀学生和指导者的激励制度等,使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较快地走向规范化。 

    (3)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职责。要注意加强个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 分享。 

    (4)研究性课程一般可实行学分制管理。

  原则上学生每个学期按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给予2个学分,此为基础学分; 研究活动开展较好、经认定取得较好研究结果的,再视情给予1-2 个学分,作为奖励学分。高中阶段学生取得10个学分为该课程 合格。学生参与课题(专题)研究的积极性愈高,研究态度愈认 真,研究结果愈多,则所获得的学分愈多。这种学分制管理制度,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 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2、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课程的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课程要加强宣传,推动学校领导 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要在督导中增加对学校实施研究性课程情况(包括课程落实、制 度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检查内容,并及时将督导评价的结 果向学校反馈;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实施研究 性课程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加强推动的力度;要注意发挥 各级教研、科研部门对学校、教师实施研究性课程的指导作用, 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本市2000学年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研究性课程的课时 与自主性选修课程的课时通用,因为考虑到学生自主性选修课程 内容往往与其研究课题(专题)内容是互相联系的。课程计划内 规定的课时可作为集中性的实施方面的指导、学生研究计划方案 的论证、研究情况和研究结果的交流研讨等。研究课题(专题) 的开展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双休日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活动。

 

    七、研究性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研究性课程有效实施的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研究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重要意义;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 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在培训中,也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从不同类型的案例中 获得多方面的启示。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 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2)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课程,本身就具有 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 校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 持教师对研究性课程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和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的提高。

     2、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课程的显著特征,它的实 施必然要求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利用范围。 

    (1)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 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 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 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 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社区和学生家长中也 有各种可以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人力、物力、财力资 源,涉及的内容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尽量利 用电子信息资源。

     学校要特别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支持和 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外系统的 关系,在创设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上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标签:教学论文 上海市普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华东师大二附中研究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下一篇:高考改革要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兼谈2000年高考(上海卷)特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