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学生随笔
阅读:381
标签:
学生随笔
以痛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20130125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上作文
广州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痛了,就说
王韵儿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10)班
二十世纪70年代,昆仑军区的首长“一号”为磨炼战士意志,决定在严冬把部队开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无人区”拉练。动员令一下,战士们热血沸腾,纷纷咬破手指用鲜血写“请愿书”。拉练中,恶劣的高原环境让部队死伤无数。然而伤兵区里听不到一声“痛”的叫喊。战士们紧咬牙关,浑身打战地忍着、忍着,整个部队笼罩在一片狂热的自我献身的骄傲感中……
这是毕淑敏小说《昆仑殇》里的情节。当时读它时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作家自己就曾是昆仑山上的一个兵,她在这部作品里表达了对昆仑山、昆仑军人、昆仑魂的赞颂与敬意,但我却分明读到其中难言的痛楚和深沉的反思。
在极端恶劣的“无人区”负重、负伤行军,痛吗?一定很痛。战士们能感受到痛,或许他们也曾呻吟。但是“一号”首长传令:凡是疼痛得受不了的,都可以哼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可以哼哼,各级指挥官,要到呻吟最重的帐篷里表示慰问。这之后,“所有的声音都噎住了。痛苦中的士兵记起了自己的尊严,整个营地进入了死一样的假寐之中”。不愿当“怂包软蛋”的士兵们不再言痛,他们在自我牺牲的幸福感中,“痛并快乐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次手术经历。手术小,麻药都不怎么打,因而也就痛得厉害。我想哭,但妈妈说“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小伤痛都忍不了,怎么面对大风浪”。于是我故作镇定、一声不吭。医生赞道:“这孩子厉害,好多大人都疼得哇哇叫呢!”我满腹苦水,却坚定、自豪地把自己的舌头咬得更紧了。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坦言自己的“痛”?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有一种传统:对苦难的崇拜。我们赞颂铁打的硬汉,鄙薄示弱的凡人;我们相信苦难是一剂良药,因而视隐忍为当然的美德。这种观念无可厚非,可当这种传统被过分强调时,一种近似于道德绑架的东西就生成了。导演贾樟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苦难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因此便有人主动地去占有苦难,把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别人经历的又是什么呢?顶多是一点坎坷。”于是乎,许许多多痛着的人不得不“失声”,越来越厚实地包裹起自己的本能。
苦难与磨砺绝对必要,但沉默隐忍是否永远正确?矢口否认“痛”的人未必坚强,直接喊出“痛”的人未必软弱。真正坚韧豪壮而不言痛苦的人像昆仑“一号”,从战争年代走来、吃过真正的大苦,值得由衷钦佩;但是否也应尊重、谅解“说痛”的人?有时候,释放出心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痛了,就说,这是自然的、真实的性情,也许可再锻炼,但绝对不必羞赧。
人生在世,痛是难免的。有痛,我们要坚强面对,努力克服。但请让我们拥有“说痛”的权利和底气!
【教师点评】
客观地讲,十几岁的中学生能有多少真正人生“痛苦”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作,恐怕有诸多局限,这样的作文题不太容易写好。但如果注意结合阅读积累以及阅读中的感悟思考,注意运用由此及彼的思路,那么就可以找到利于自己发挥的角度,从而写出有感染力有深度的作文。我以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它的亮点还在于作者善于从文化传统的影响方面分析原因,中肯地点出了人们长期以来只认可的“痛而不言”是坚强美德的误区所在,同时理直气壮地表明“有时候,释放出心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议论有深度,有思辨性,很有说服力。
(华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徐冰)
【非师点评】
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阶段的学生,难得有如此深度。
当然也许占了便宜。作者很巧妙地引用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小说,首先小说的细节就很感人,用于例证,也很有说服力。接着引申到自己一次小手术的经历,找到了与小说的契合点。整篇文章文风很一致,后面几段议论跟前面几段叙述语言吻合而贴切,没有丝毫“隔”的感觉。且见解也很到位。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杨克)
痛,说出来才不再痛
窦英杰 广州六中高三(2)班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是勇敢。也有人说,痛而善言,是智慧,是本能。而大自然赋予人类掌握语言的本领,恐怕沉默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更何况在这披着繁华和富裕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无数令人不能不言的镜头。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痛才不会再痛。
深冬的毕节异常的冷,刺骨的风总能找到一个角度钻进路人的衣服内。五个流落街头的男孩只好躲进密封的垃圾箱里。在垃圾箱内,孩子们生起了一个火盆,却没等来温暖的世界。五条幼小的生命仅在一个晚上,就变成了五具因一氧化碳中毒而脸色发红的尸体。实质上,他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但父母皆外出打工,家里也没钱供其上学。也许回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另一种流浪。一位帮助流浪儿童的志愿者的话深深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他们五个人有四个辍学,父母都以成绩不好为由拒绝让他们上学,而在贵州,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悲剧的背后,除了公众的漠视外,难道不也是由于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不重视造成的吗?面对五个男孩惨死之痛,和无数个流浪儿童的无助眼神,我们还要选择沉默吗?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伤口才会愈合。
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脚下的这座城市。汽车如同蝼蚁,缓缓地呛着烟匍匐前进,人们卑微得如同漂浮的灰尘,似乎轻轻一抹,便能除去。都市的霓虹灯照不进垃圾箱,在繁华的阴影下,又有多少刺痛眼球的角落被忽略?袁厉害收养孤儿二十年,善良却被当作粪土一样被蔑视、诋毁;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路人起哄拍手称好;文澜镇村民举报村官私卖村民集体预留地后竟被村官恐吓道:“再举报就用钱来砸死你们。”……面对不公与压迫,难道我们还要坚持冰冷的沉默吗?创痛的心,究竟要痛到什么时候?
展开全文阅读
只有大声地吼出痛来,让全世界的眼球都看过来,悲痛也许才不会滋生出更多的悲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一切的生命不再被漠视,梦想一切的不公和悲剧不再重演,希望所有人都勇敢地把痛说出来,也说穿施痛者的心,让每一个人心中都铭记这痛。
【教师点评】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痛而善言,是智慧。”考生在这里既不谈坚强也不谈智慧,而是直面现实,以鲁迅面对铁屋子般的精神大声疾呼:“痛,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来“唤醒沉睡的人们”,这才是眼前最现实、最紧要的事。考生从“说出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入手,直陈“毕节男童垃圾箱取暖死亡”、“袁厉害”、“城管施暴”、“村官恐吓”等一系列刺痛民众脆弱神经的事件,并且结尾冠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深情呐喊,字里行间迸发出强烈的公民意识。一如李敖先生所言:“一切与政治无关的文学都可以称作是‘懦夫文学’”,同样不与地气相接而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也必然无法称为上乘之作。本文论证虽未必做到滴水不漏,但是考生关切现实、积极用世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痛者还是施痛者。“为了不再痛,我们都大声地把痛说出来吧!”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非师点评】
痛,之后,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从受害者的角度言,很多人视“痛而不言”为坚强的表现,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苦痛说出来,才是一种真正的疏解。因此凡有大灾发生,精神救灾总是比物质救灾更难更漫长的过程。人的内心有非常顽强的自我保护机制,其中一项重要的机能便是遗忘。但大痛之下,遗忘又不是真的遗忘,这是精神救灾的为难之处,如果救治不当,反而构成二次伤害。
而在公共领域层面的“说,还是不说”,又是另一层含义:说,是为了“不再痛”,是提醒我们居安必须思危,同时也在言说与传播当中建立起共同体的凝聚意识。而社会的大多数是沉默的,因为沉默代表一种安全与稳妥。此时“说”就变成了某种选择与担当。此后还有一个“怎么说”的问题,当然这是后话。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蚌贝生珠,痛而不言
高安澜 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11)班
人生在世,往往经历种种的痛。初生必定伴随着阵痛,于是坠地一刻,孩童用大哭道出了人生的第一痛,这痛,是生命的给予,也是生命的见证。因此,在承受漫长的人生之痛时不言痛,是一种建立在对生的理解和热爱上的坚强。
莱布尼茨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上帝从众多可能中挑选出的,最好的一个。这被选中的世界是多么美妙,能让我们拥有了充满未知际遇的生命。而这其中既有喜悦也有伤痛。面对喜悦,我们感恩上苍的赐予;面临痛楚,我们也应以感恩的心态选择坦然接受,不抱怨,不言说,在坚强之中孕育生的美好。
痛降临于肉体之上———天生抑或后天,肢体的残缺或是器官的衰败,对于生物体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对如此生命之痛,这个患有先天性下肢肌肉萎缩的男孩陈志远,却用沉默绽放了坚强之花。自小便知道自己异于常人的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生活上的他努力自立,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学习上他自尊自强,不要求别人对他有特别待遇。靠着特制轮椅走动和依靠自己双手上下楼梯,陈志远在帮着父母经营小店的同时,靠自学考上本科。他身体的残缺是何等苦楚,但从未为此而抱怨,而是忍受伤痛、顽强拼搏。他自己说的,正是因为这人生之痛,他才懂得,除了上天给予的东西,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坚强弥补了他肉体上的失去,而面对痛苦的理解,能让他毫不畏惧。
肉体上的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精神与心灵上的痛而不言亦然。
有人问马克思:“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无挫败感,也不抱怨吗?”他回答:“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专注于纯粹的学术而失去了许多本该有的待遇,被一些不纯粹夺取了该有的光环,如此之痛,并不会轻于失去健全的肢体。《说文》中说:“悲,痛也。”心中的悲与落寞,成为日夜压在身上的痛。只是,一句“只为天职而活”,足以抵挡一切侵扰。的确是伤痛,但何必言说?我自为我天职而活,为我拥有的生而活,因为对这被给予有理解和感恩,痛,的确不必言。
蚌贝生珠,也不过始于一沙之痛。当柔软的蚌肉温柔地怀抱着粗糙的沙砾,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深海之下,无人知晓,而它亦不需被人知晓。痛而不言是因为它知道,疼痛是生的给予,生的见证,在不言的坚强之中,终会孕育出生的美好。
【教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得了55分。题好半篇文。该文标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结尾与题目的呼应可见作者构思之巧。文章从人生在世要经历种种的痛起笔,围绕痛而不言娓娓道来,丝毫不见应试作文模式痕迹,却能不偏不倚紧扣中心,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简洁而又有韵味。是一篇考场作文佳作。
(广州市铁一中学语文教师 陈暾)
【非师点评】
作者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有素,平时读书积累也有不少,例如以《说文》为论据,这几乎超越了中学生能达到的记诵水平,须知道考题若是现场做,说文不在手边,即能引用,此种记忆足以打满分。题目确实拟得不错,意境亦佳。唯马克思一段稍离题,宽待平庸之辈爬到自己头上,这是心胸问题,若牵强说成看到人家爬到头上就“伤痛”,漫说马克思,就是凡夫俗子似亦不致如此。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梁基永)
痛出来的“正能量”
叶晓倩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痛而直言,虽是天赐本能,但使疼痛流于浅薄;痛而不言,虽有坚强外表,但或许痛苦深藏于血液而弥漫;只有痛而善言,将苦痛沉淀内化,再传递出一种“正能量”,方能治愈伤口,避免感染。
“人人生来就是孤儿,为了爱去感受疼痛。”正如周国平所言,痛作为人感受生活最直接最真切的形式,贯穿人的一生。基于有所痛必有所爱,如何表达痛是对爱更精准的诠释?我的回答是,用“正能量”这个善良的形式。
直言痛苦之深,无论用多么厚重的文字,都无法企及善言的深邃。因为用华丽的辞藻和晦暗的情绪织就的不过是灾难中灰黑色的幕帘,永远没有透出光明,拂去人们泪眼前的朦胧。被文学评论家归类为“苦难式滥情写作”的青春文学日益泛滥,年轻的写手们,如郭敬明等,借着虚化迷幻的笔触,营造莫名忧伤的气氛,读者读完连串的小说除了痛过的心和泪痕未散的脸,还有什么可剩的呢?直言城市人的痛于围城中的人们有何益处?空留下似痛非痛的累罢了。
不像海子,只需轻描淡写的文字,痛苦就完美地嵌合在积极的善言中,以一股“正能量”永久留驻人们曾经痛过的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轻快的善言淡化了诗人的巨大悲伤,在痛苦的时代为众生吟出阳光般的善良真言。
伪言痛苦之多,无论用多么犀利的语言,都无法超过善言的有力。怒吼着揭开疮疤引来的不过是一阵恶心的晕眩,充满“正能量”的一声呢喃,却能为伤口开出一剂良方。少数网虫高举网络知识分子的大旗,实质是犬儒主义者与仇官主义者,抨击着社会不公、官场腐败的种种现象,痛心、痛苦何其多。但除了成功鼓舞个别“愤青”还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白岩松曾说:“一个国家就是好事不断,坏事连连。”时事评论员曹林曾积极评价国家在成长,我们应该与国家同进步共成长。那些揭示痛苦并提起治疗的人才是善待病痛的医者,而非只顾揭人伤疤的恶棍。
自然,无事叙事、无情抒情的无聊分子,只是借痛苦这个庄重的词,填补内心的虚无。如杂志出现的“伪公知”,不能归入“正能量”传递者的行列。
展开余文
痛而善言,将痛苦与哀愁沉淀,发出最炽热的积极光芒,是引导人们在生活的路上勇敢前行的智慧,是对爱绝美的演绎。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阅卷场评分:24+23+9=56。与那种言词工巧、结构精致却只能人云亦云的文章相比,这是一篇有思想深度、充满“正能量”又不煽情的文章,是知性美与理性美统一的考场佳作。文章以原材料提供的“痛而善言”为主论题,表达了“只有痛而善言,将苦痛沉淀内化,再传递出一种‘正能量’,方能治愈伤口,避免感染”这一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将“直言痛苦”、“伪言痛苦”与“善言痛苦”作对比,破立结合;既能做到直陈时弊,又能做到言词温婉。所选材料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切合文章中心;语言饱含深情,于平静中蕴含张力。不足之处,对“痛而善言”的论述略显单薄,如再深入一些,则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邱海林)
【非师点评】
痛有“私痛”与“公痛”之别。“私痛”是个人之痛,如个人生病失恋等等;“公痛”是公共之痛,如社会不公、机制不良、官场腐败造成众人的痛苦。因“私痛”而大喊大叫,往往会把痛苦传递给别人,造成他人的困扰;遇“公痛”如果隐忍不言,就会在客观上鼓励不公不良。马丁•路德•金说:“我们这代人终将悔恨,不仅因为坏人的喧嚣,更因为好人的沉默。”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指的就是隐忍“公痛”的后果。
这篇作文写得太“正统”。“正能量”是现在被用滥的词。被用滥的词其实已经失去语词的“能量”。作者对“公痛”呐喊的贬抑,传递的也不是“正能量”。我们应该知道,对社会问题有痛感能痛喊的人,说明他们尚未麻木,反映他们心有理想。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锁 链
陈 妍 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8)班
我是真的,真的不想他去四川。
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二十多年的爸爸,如今却选择辞去工作北上四川去实现他的创业梦。这个梦想在他心上已扎根很久了,为的是给我们母女俩更好地生活。当看着妈妈含着泪默许了爸爸的请求,我藏匿在门缝里的双眸蓄满了眼泪,转过身子倚窗坐下,心中的锁链牵拉着跳动的心,一阵绞痛。
这个锁链,是父女间牢固的感情纽带,爸爸的离开,那剧烈的离别之痛,叫我怎能不喊痛。
依偎的日子总像手中的细沙,不知不觉从指缝中流走。到了送行的那天,我更觉心中的锁链已出现了裂痕,再一用力,就要被生生扯断。走在火车站漫长黑暗的地下隧道,我们三个人都默不作声。我抬头望了望走在前头的爸爸,他拉着皮箱,低着头,仿佛在思索着什么抑或是在回味我们一家人曾经的甜蜜。此时的我意识到,走出这阴暗隧道,就要面临着离别。我极力维护的亲情锁链就将断裂。可是,我又能怎样呢?
走上月台,昏黄的车站灯光倾洒在地面上,散出一圈圈黄晕。站台上响起了催促旅客上车的广播声,提醒着我,再不向爸爸说出对他的不舍对他的眷恋对他那份离别的痛就晚了。我快步走上前,拍了拍爸爸的肩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爸爸转过身来那早已泪水横流的脸庞。看到这,我再也按捺不住那锁链牵拉的痛,踮起脚尖环抱着爸爸。我用力捶打着爸爸厚实的肩膀,哭着:“爸爸,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和妈妈?”爸爸听了,用扎人的鬓角磨了一下我的脸庞,这是我小时候他常做的动作,说:“宝贝,我要为你和妈妈创造更好的生活,你好好听妈妈的话,等爸爸回来,爸爸永远爱你。”我不记得我在爸爸肩上流了多少眼泪,在他耳边表达了多少当我听见他要离开的那份痛苦。就让我在爸爸怀里任性一把,尽情地诉说那份父女分离的痛苦。
在人潮涌动的车站,那熟悉的脸庞出现在人群中,重逢的喜悦在车站的上空交织。虽然分隔许久,但我在电话里礼物里感受到的那份爱意,不但没使心中亲情纽带的锁链断裂,反而更加牢固。我再也不会被“痛”折磨。
锁链,那不会因地域而斩断的浓浓爱意。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记叙文佳作,得了56分。考生紧扣材料中“痛要说出来”立意,构思巧妙,不是简单地写“言”,而是选择平凡的小事,立意看似浅显,但写得情真意切。考生巧妙地借助象征手法,以“锁链”为“父女之情”的象征,随着情节,一步步地把父女本能的亲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文中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也很出色。
(广州市铁一中学语文教师 周瑛)
【非师点评】
亲人的离别,是人生最容易成熟之境地。此文甚有《背影》的精髓,细节描写则有过之。然而后段则越写越离开题目,题目说痛,然而结尾却写成了亲情。其实这里应该是将笔锋一转,说自己经过这次痛苦离别之后,心里成长了很多,知道离别为人生必经之路,必修之课,这才是有痛有得,而不是徒然对亲情作一番感叹。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梁基永)
标签:
学生随笔
以痛为话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我在这里”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下一篇:
以“另一面”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及教师点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