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总结
阅读:809  
标签:教学总结 高三教学总结
2013年高考阅卷总结及体会 (高三)
 青州实验中学  冀常海

一、2013年高考阅卷体会:

2013年6月12——20日,我参加了2013年山东高考的作文阅卷,下面我把阅卷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及作文阅卷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1、作文题目的分析及评分标准的制定

2013年的作文题型选择的是材料作文,与去年相同,体现出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今年的作文题目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对于这篇作文的立意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着重从材料内容和材料定义两个角度来定位,从内容角度来定位的话,凡是涉及到批评和对待批评的或语言规范化的都算符合题意,而从材料含义定位时,确定了七个立意,这七个立意必须与材料内容三大方面结合才算符合题意。具体情况如下:

1.内容定位

(1)关于批评和对待批评

(2)关于语言和文史知识的规范化

只要涉及批评、对待批评、语言文史知识规范化,都符合题意,批评的含义泛化,不只是材料中对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纠错批评,批评和接受批评兼顾也符合题意。

2.含义定位:在内容中潜在的内在的寓意,可以引申的意义。

(1)关于净化汉语、学风的

(2)关于人的成长和完善的

(3)关于监督和被监督的

(4)关于挑战权威、名人、伟人、大家的

(5)关于追求真理的

(6)关于人文道德素养的、社会大环境净化的

以上各种含义,出现在文章中,与文章三大内容相关联,有关联度,再引申出来。

二、评分标准

1.内容:是否符合题意

一等:透过现象见本质,有“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述,论述集中而突出

二等:部分例子、论证游离

三等:部分偏离题意,如“批评、挑错、错误、失误”混淆,接受批评与谦虚、虚心、低调(不是接受批评时的谦虚、虚心、低调)混淆

四等:完全不涉及,如学术精益求精,注意细节

2.表达

文体:议论文与记叙文区分清楚;书信体格式要准确,如称呼,长辈、同辈、晚辈不同;有人借古人说,如司马迁给汉武大帝、魏征给唐太宗的书信,身份措辞要准确;你对古人说,身份措辞要准确。

3.结构:有构思无构思不一样,要体现一点匠心。

4.语言:生动、流畅、通顺、啰嗦之分。

三、发展等级

1.深刻与见解独特: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内容由浅及深。

2.材料的新鲜丰富,材料与观点配套

3.文采

四、扣分

1.缺题目口2分。

2.错别字,最多扣3分,切忌明显之处的错别字。

3.抄袭、怀疑抄袭,提交异常卷。部分抄袭,大量抄袭,800字一半以上抄袭,最多给20分;抄袭没写满,400——600字,10——0分。

4.不抄袭字数不足,700字,扣2——3分;400——600字,只给25分;200字以下,10——0分。

5.只写题目,给2分。

可以说这几年高考作文山东卷的题目都很有儒家气质,今年的作文命题守正出奇,不乏新意。体现了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体现了与现实社会热点结合的特点。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作文题目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感觉模模糊糊,那大家注意力全放到读题上去了,写的时候就会战战兢兢,以致不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写不出真正有水准的文章。但总体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以往相比指向性更明确,难度适中,因为立意的广泛,所以今年的作文跑题偏题的减少,整体得分情况要高于以往。

在评分标准的制定上,内容方面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方面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扣分方面仍然是缺题目扣2分,错别字一个1分,重复不计,扣完3分为止。对于抄袭的作文最多给20分。

2、学生答题规范及解题技巧:

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工作量大,每天的作文阅卷量大约在850份,阅卷老师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因此作文要想尽量多得分就需要对卷面“容颜”巧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低分。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正确理解“深刻”与“含蓄”。要言之成理,能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或深入本质,或抓住规律,或揭示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含蓄并非朦胧,更不是晦涩,它是委婉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文时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着眼“真挚”与“现实”。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重视“创新”与“文体。立意“创新”≠大唱反调,体式“创新”≠追求花样,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语言“求新”≠语言异化。至于“文体”应根据材料、题目和自己的特长而定,最好采用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三中常见样式,少用或不用诗歌、戏剧、寓言等体裁。

二、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启示

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质检组每天中午时间都会公布每个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因此阅卷老师阅卷速度较快,从作文方面来看,对于教学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展开全文阅读
1、继续坚持不懈的搞好作文的基础教学,练好基本功,不搞花架子。从高考的满分作文和高分作文来看,这些优秀作文都是立意准确,鲜明,不会在立意上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对主题有所游离,所以抓好作文的基本功,进行审题训练是重中之重。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具体的生命,让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发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真实的人生磨砺中完成。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凌空蹈虚的大喊道德口号、抒发大而无当的人生讨论、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让学生掌握鲜活的事例,从而跳出只要一举例就谈人人熟知的古人的怪圈。

3、加强学生基本学习素养的训练

加强学生的书写和卷面规范,使学生的书写达到规范要求。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质量普遍不高,且有下滑趋势,这一点需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是为学生素质提高着想,也是有效提高考场得分的必要手段。我的想法是以后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每周我将拿出至少半节课的时间,作为书法书写训练课时间。另外要在教学中注意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对于高考来说,答案的规范是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

4、引导学生多读书,多体味,深度思考人生。

从阅卷情况来看,基本上山东省2013年高考这50万考生的作文素材就集中在五个例子左右,现实性的素材、鲜活新颖的素材少,说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辅书”的情况依然严重,就阅读而言,我们还应该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只有个性化阅读才能有个性化的写作,应该继续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课本;有效利用好选修课相关教材,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大应有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量,提倡阅读中外名著,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把学生的视野扩大到课外和教材之外。

(二)对学生学习的启示

1、加强学习的规范性

不管是作文阅卷还是基础题的阅卷,都突出了规范,尤其是基础题,要求两个阅卷老师给出的分数必须一致,才能通过,所以阅卷标准制定的非常细致,因此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 加强规范训练。

2、抓好基础能力的训练。

基础能力主要是书写和卷面的训练,做到平时的书写清晰、工整,卷面清晰,布局安排合理。这些都是一些隐性的得分点、闪光点。

3、多读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优秀的作文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思想深刻,第二思维清晰,第三表达优美。这三点一方面来自于平时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阅读,多读书,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洞察力。

(三)、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启示

1、抓好规范教育

现在高考阅卷所有题目都实现了双评,因此对答案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突出规范教育,让学生养成一个规范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个人发展都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2、让学生多一些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

由于高考的升学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埋头课本,对社会中的一些时事热点了解较少,以至于在写作中无话可说,只能是一写作文就请出课本中学过的李白、苏轼、司马迁等历史人物,文章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

三、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除了做到阅读教学的常规化,固定时间、明确要求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阅读的“大”与“小”。

所谓阅读的“大”与“小”,就是要让学生将经典作品的阅读,尤其是大部头的名著阅读与日常经典短文的阅读结合起来。经典著作蕴涵着中华古文明的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学给养,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质。

从语文学科学习的角度讲,经典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说传统经典是文学的源头,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写作素材是极其丰富的。不少的学生因为平时读书少,积累不够;又缺乏观察能力,不能很好地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题材;所以即使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难以对付,只能生搬硬套作文书上的相似内容。分析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作文就是因为能很好地从经典作品中取材而从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例如,写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文学形象;写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学名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一定能有学生作文的素材。

经典阅读可以扎实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现象。文化经典及诗词、文言课

文等就是这些知识点的载体。学生只要能熟读这些文本,文言文的阅读难点基本上就攻克了。

不管是《论语》《孟子》《庄子》还是文言文篇目,只要能熟读,就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达到高考的要求。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资料借鉴。同时,经典阅读能够提升思想认识。传统经典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对于修炼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生经受挫折时,不要忘记吟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为它能增强你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之时,不要忘记告诉自己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它能让你顺利走出困境。不光这些,古人还告诫我们人生“譬如朝露”,珍惜时间,不要等到白头时“老大徒伤悲”;“勿以善小而不为”重视从小处积累自己的善行,要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学习时要“温故而知新”,要“学而时习之”;做事时要注意“欲速则不达”。通过这些都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

经典短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悟生活哲理,积累经典词句,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中只有将大部头经典的阅读和经典短文的阅读结合起来,才能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在阅读教学中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如果把泛读比作在全国四处游览,领会各处风景名胜,开阔自己的眼界与胸襟的话,那精读更像一次地质考察:风景为何如此之美?与其他地方相比这儿又有何特色?它又是如何形成这样的美景的?显然.用“十目一行”来概括精读的特点和用“一目十行”来概括泛读的特点一样准确。对于精读来说,概括地说,就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也可说成是“少,然而却好”,又可说成“好,然而却少”。只要合理地把握“好”与“少”的内在关系,就基本上掌握了精读的本质。所谓“少”,就是范围不要扩得太大,不要贪多,尤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所精读的只是几部应当咀嚼消化的书。通过精读,可以让学生仔细地理解内容。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充分地理解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精读的起步就是要一页一页地好好消化,从而达到对全书内容的充分理解。同时汲取内容的精华,变为己有。    进而触发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诗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可见“熟”与“精”是阅读的主要目标。

做好精读的同时,还要做好泛读,泛读,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与勤写相结合是提升写作能力很有效的途径之一。东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唐朝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学习70%来自课外,30%来自课内,这些都说明了泛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其它的语文能力。教师们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为主,但只靠课内这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从语感的角度讲,泛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好的学生,写作相对好一些,泛读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感觉,感觉好的文章再精读达到感知和感悟的层级,从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美的语言,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便可用上平时积累的东西。

(三)、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的结合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共性阅读,由老师指定阅读内容、阅读主题和阅读目标等,形成一些共性的东西,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就像有人喜欢吃萝卜,有人喜欢吃青菜,你能说是哪一样菜好吃?这时要学生了解“萝卜”的营养价值高,“这就是“师傅领进门”。我们每个人的口味本来就不同,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作为老师要尽量调好这些“菜”的味道,尽可能让学生“萝卜青菜都喜欢”。

(四)、读与写的结合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语文教学中,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同分享;利用课本资源,鼓励学生运用;仿写经典课文,牢记写作技巧。 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方法,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明白如何应用。

以上是对2013年高考阅卷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立言山

标签:教学总结 高三教学总结 2013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也说《醉翁亭记》之“乐其乐” 教师随笔
下一篇: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