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阅读:609  
标签: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教学反思
    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还是没能从以成绩论英雄的怪圈中走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长远利益,应试教育看重的是眼前利益,而活在当下,又是每一个现实社会中现实的人的最现实的想法。很多人不想唱着“赢得身前身后名”的高调,去活在未来!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原因!

   其他学科都可以“不素质”,可以围绕着知识点,一味地讲题练题测试等等,因为这些学科往往训练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某种技能。唯独语文不能,唯独语文教师不能!语文学科的东西让人感觉到“很虚”,抓不住摸不着,不像理科的定理公式那样实在。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都会有一种同感,就是越是教的时间长越不知道怎样教了!课本里的现代文阅读可读可不读,可教可不教,因为可能考也可能不考。即使考了,教与不教,读与不读,其结果竟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缺了十天半月语文课的同学,该考多少还是考多少!另外还不存在超纲不超纲的问题,顺便拿一篇文章都可以来做考题,顺便选个成语就可以编拟考题,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范围又该有多么地广阔啊!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感觉索然无味。

   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在教学生什么呢?究竟该怎样教呢?为什么教与不教差别不大?为什么缺了那么长时间的课,学生该考多少还是多少?面对生活的大语文,我们该何去何从才能让考试“不超纲”?君不见八年级段考出了个“千里之堤”,下句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阅读教学的出路在哪里?

   不妨看一看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的常态。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是一篇课文分为若干课时来完成,即围绕一篇课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其实这就是“单篇精读”类阅读教学。那么,具体一点来说,我们老师都在教什么呢?常规的教学流程是:板书课题——出示三维目标——简介背景、作者——集中认读生字词——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赏析语言——分析总结写作方法——归纳中心思想——拓展延伸、训练提升。

   通过这个流程,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其实是老师在“阅”,老师在“读”!老师只是把相关的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给学生,甚至自己根本不读,全盘借鉴“教参中权威人士的阅读感受”,然后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学生死记着了这些“感受”,再碰上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就爱出这类“感受”,成绩就好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不是标准答案啊!考试焉能得分?!不幸的是,这类教育工作者还很多,对语文教学是个极大的危害啊!学生只能读,但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哪里?老师不遗余力地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咀来嚼去逐段分析、大量无谓的朗读、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哪里还有语文的味道?!哪里还有语文的趣味可言?!学生不厌烦才怪。

   要还原阅读的真实状态! 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就像游泳教练一样,一个劲地教授游泳知识不行,队员只有下到水里面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学会游泳的本领。

    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取舍,学会放弃。敢于打破常规教学的思路,力求打造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不仅要找到适合学生的东西,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更要找到学生和自己的结合点。比如说,学生多情,你又煽情,就用朗读法。学生爱动,你又爱静,就兵教兵——懒婆娘养勤快孩子。

    教师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 、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

   单篇精读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重视教材的文本研读;高度艺术化的教学设计,综合展示语文综合素养;积淀了行之有效的精读教学方法,长于培养语感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1)阅读教学技术化倾向、肥胖症。阅读教学需要的不是阅读视野,不是阅读力,而是让“课”像“课”的技术。阅读教学往往染上解析过度、微言大义的肥胖症。(2)遮蔽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形。老师教得越精美,学生阅读的体验就越不真实。为什么文本分析越来越深、教学设计越来越复杂,孩子学的越来越苦,而阅读能力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3)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素养(尤其是高级阅读能力)。海量信息时代的阅读呼唤“非连续性阅读”、学习型阅读、研究性阅读、解问题决阅读、速读……(4)无法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

   总之,单篇精读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课程形态,要积极开拓新的阅读教学形态。而群文阅读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1.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2.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3.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 :“速读”、“比较”、“统整”······4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鉴于以上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现将本次公开课的优点缺点总结如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优点


展开全文阅读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严谨。

讲练结合,当堂反馈。注重读写结合,形成能力,学以致用。

能积极拓展延伸,扩大阅读范围,有大语文的思想意识。

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法灵活。

普通话清晰规范,板书整洁有条理。

缺点

教学目标显示的内容少,但讲解内容多。贪多嚼不烂,蜻蜓点水,一知半解。

重知识,轻感受。课文分析支离破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阅读的独特感受。

学生的学习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课堂问题设计没有主次之分,而且提问过多过碎。

教学语言生硬,缺乏启发性,没有激励性,少了情感性。评价语言单一单调呆板,口头禅太多。

对教材整体把握不透彻,没有对话意识。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完成四种对话: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编者为何要选编本文?);与作者对话(作者为何要写本文?);与文本对话(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与学生对话(通过本文要教会学生什么?)。不明白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不明白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很难弄清楚文本的重难点;不弄清学生的阅读需求,就很难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理性太强,感性不足;文学性、人文性、情感性不足;语文味不足。不敢放开自己,不敢放手课堂。

教学建议:

   单篇精读教学,可以尝试“直奔主题式”(或者叫“由果索因式”)的教学思路。即先明确编者的编写目的,再明确文章的主题(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换言之“教材编写者为何要编排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中心: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的情感或要告诉读者的某种道理;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的中心是对象的特征或某种知识。(明确主题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赘述。)弄清楚了编写者的编写目的,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实质。至于积累赏析好词佳句,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表达中心的等具体的细节性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学生的言行只要出不了“编者目的和写作目的”这个圈,课堂不就可以大胆放手,游刃有余了嘛。

   也可以尝试一下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推介:1、选择文本。苏教版课本就是按照主题设计的单元。同类文章有相似点的文章唾手可得。2、明确写作内容。3、谈阅读感受。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发表独特的见解;③谈阅读收获、借鉴。④谈阅读前后的认识变化。4、写读后感。5、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阅读力较低的现状,需要两节语文课连上。即用两节课来完成别人一节课的阅读内容。

   

    

陈爱强

标签: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